摊牌了,我明天登基(157)
“快!快呈上来!”
一封被火漆封着的信递进了御书房,何书亲自检验过之后又递到了陆远平的手上。
陆远平直接把其他人都抛在了脑后,认真读起了信。
越读,他脸上的笑就越浓郁。
而在底下等着的心腹们,一个个面面相觑。
梅太师是谁,年纪稍微大一点的都知道。
当初陆远平还是太子的时候,这位梅太师就是陆远平的老师,和如今的蔺晖文是同一个位置。
不过随着陆远平登基,这位梅太师如今也可以尊称一声帝师了。
当年陆远平自废,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也是厌倦了尔虞我诈的皇室生活,他自认对得起妻儿,唯独对不起他的几位老师。
当年受他的影响,陆远平的三师三少都碍了先帝的眼,先后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为官,这一去就是十年。
陆远平当时正处于风口浪尖上,遇到这种情况也只能命暗卫守护他们,尽可能地保全他们。
好在当初他出阁还没有多久,身边还没有来得及聚起什么太子党羽,不然的话他未必就有掀摊子一跑了之的勇气。
陆远平在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回自己的几位老师,毕竟他们的年纪也都不小了,不应当再受那份折腾。
其他人还好,唯独作为太师的梅永言,直言自己还不想回京。
陆远平到底是心中有愧,思来想去也就只能随他了。
好在梅永言如今是成都府尹,成都也是个好地方,用来养身还算不错,陆远平拗不过他就只能顺着。
这会儿梅永言自己说愿意回来了,陆远平哪能不兴奋?
看信的工夫他都已经想好等老师回来后要把哪处宅子赐给他当府邸了。
第67章 四月
梅永言要回京的消息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是在有心人的眼中敲响了重重的警钟。
当初陛下年幼失怙,先帝又是那个德行,梅永言就成了陛下最亲近的人,说句大不敬的话,他那是在拿梅永言当父亲对待。
只看陛下如今的动作就知道了,他对于梅永言要回京这件事抱有十分的期待。
梅永言离京十年,京城的梅府虽然留了人手照看,但早已破败,陆远平直接一挥手赐下了大宅子,还安排人修葺宅邸。
这人还没有回来都已经是这般模样了,要是真的回来了那还了得?!
如今朝中的岗位那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陛下这举动一看就是要将梅永言放上高位的,那他们岂不是要下去一个?
因为这件事,最近朝堂风格都变得谨慎起来了,生怕自己不小心犯了什么错,于是成了那个要让位的人。
不过梅永言虽然说是要回京了,却也不可能很快就到。
成都府距离京城可不算近,梅永言又是个文人,年纪也不小了,就是坐马车也要走上好久。
在梅永言踏上回京之路的时候,四月份的大恒新闻报总算是发布了。
比起前面几期因为有顾明远案牵扯所以关注人数众多的报纸来说,这一期的报纸并没有太重大的消息,但是顾明远案结案专刊上面曾经提及过一件事,依旧为这期报纸引来了不少的受众——
查抄罪臣府邸时所获得的金银财宝,在补偿完受害者之后,剩余部分会应用到改善民生方面。
改善民生,这个范围实在是太大,大家都好奇是要从哪些方面来改善。
顾明远一家可是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制售兵甲,十年下来积攒的财富,在押送进京的当日让百姓们大开眼界——那押送的车队前脚都已经进皇城了,后脚还没有进京城大门呢。
更别说除了顾明远一家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在这件案子中落马的众多官员。
这么大一笔钱,真的能都用在民生方面吗?
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中,报童们的身影终于再次出现在了京城街头。
和前几个月不同,经过这几个月的卖报生涯,小报童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些许的改善,最明显的就是面黄肌瘦的孩子少了些。
虽然卖报纸得来的钱并不多,一个月也就那么一次,但对于这个年纪的小孩子们来说已经是十分难得的好活计了,大鱼大肉肯定是吃不起的,但是平日里喝的汤能多放些米,穿的衣服也能多加一层布,就已经很好了。
因此,小报童们这几个月卖报的时候也是格外的卖力。
现在甚至都不太需要他们用力吆喝了,只要看到他们挎着装报纸的包,就会有人自发地过来买报,街道上的人围成一小群一小群的,看上去格外热闹。
“看到没看到没?是什么好消息啊?”
“李秀才!你可算来了!快来快来,今天又出报纸了,赶紧给咱们读一读!”
现在,京城的百姓们对于报纸的热情格外高涨。
去年报纸刊行第一期的时候,上面刊登了火炕的搭建方法以及简单的图纸,不过当时已经入冬,这火炕是做不成的,所以也没有人尝试。
但是如今已经开春了,有人想起这件事,就试着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搭了一个,竟然还真的搭成了!
这可就太让人震惊了!
这个时候手艺都是代代相传的,即便是亲生的,那还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呢。
没有人会把自己的独门手艺公开,因为这东西是能养活一家人一辈子的。
尤其是火炕这样的手艺,当初京城中火炕小队的数量蹭蹭往上涨,已经让很多人震撼了,但是登记在了报纸上,这就是完全公开了啊!
有火炕这件事打底,对于后续几期报纸上所提到过的其他技术,大家心里的将信将疑也开始朝着信任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