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158)
只不过终究是不太敢全信,有的人等着其他人的反馈,有的人则是在自家种的地里面划了一小块出来试试效果。
总之,这几件事让大恒新闻报在百姓们之中的可信度大大增加了,同时也开始培养起大家读报的习惯。
不过这些都是前言了,如今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那些被收缴了的赃款到底要用来做什么。
虽说之前这些东西也都是直接收归国库,从没有向大家交代过要用来做什么,但既然这次都说了是要用在民生方面,应该也不会说话不算话吧?
不然这岂不是要在全天下人面前闹笑话?
终于,赶来读报的人匆匆展开报纸,喝口水润了润喉就开始读报。
在座的各自交了钱,也都围着他。
被当做临时茶馆的茶棚老板快要笑开了花,这些人听报的时候都喜欢找点吃的喝的,哪怕不是每个人都点,也比他平日里要赚了。
平日里读报都是从头版头条开始的,不过今日大家却是没有那样好的兴致,直接就要求书生找一找他们想看的内容。
好在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想知道答案,所以意见也比较统一,倒也没有让书生难做。
找到报纸对应的板块,书生就读了起来。
当初抄家的时候抄出来了不少的金银珠宝,不过珠宝毕竟是死物,需要先换成金银才能够交易使用,目前的规划大头实际上还是那些金银。
这些金银主要来自于草原,毕竟他们与草原做了那么久的生意,而草原上并没有太多的宝石矿产,所以结账也基本上都是用通用的金银。。
改善民生也是有优先级的,最紧要的自然是那些可能威胁到百姓生命的方面,比如治河、修筑河堤。
所以被列在最前面一条的就是修筑河堤的事项。
因为水泥的特殊性,配方需要保密,短期内制作水泥都需要再京城附近完成,并且水泥的需求量也不小,只凭借将作监的人手是注定无法满足大恒的需要的。
所以陆执安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雇佣百姓们来分担水泥制作中的多个环节。
保密还是要保密的,只不过一些并不需要保密的部分完全可以交给百姓们来处理,比如石料的开采、运输、粉碎等等。
这些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让将作监的匠人们来做这些事情属实是有些浪费了。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都淳朴,尤其是底层的百姓,只要能对得起他们的付出,甚至是稍微亏一点,能让家里生活的好一些,他们都是愿意去做的。
开采石料这种事情确实废人,但只要工钱给到位了,就不会缺人来。
赵家梁已经从濮州传来了最新的消息,说是已经到地方了,正在实地考察新的堤坝如何建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患,要不了多久,水泥就得开始大批量地往濮州运。
这个时候开始雇佣工人,正好能解了燃眉之急。
如今春耕刚刚结束,地里要看顾的地方还不算多,但是家里的壮丁们都暂时歇了下来,也有时间出来做工。
至于家里的农活,自然有不在壮丁范围内的人来做,比如各家的婆娘、半大的小孩儿、还能动的老人。
现在的百姓们就是这样,只要能赚得更多一点,他们并不介意挤压一下自己和家人的休息时间。
可以说陆执安安排的这一条采石的工作,也算是出在了最最恰好的时间。
但凡是早一些,各家各户也都抽不出那么多的人手来做工。
若是再晚一些,又开始有东西需要收割了,更是没有时间。
第68章 比例
不过这些安排并不会写在报纸上,报纸上面刊登的只有百姓们能一眼看明白的消息。
听着书生的声音,人群中的人们开始窃窃私语。
“哎,他说的这是什么意思啊?什么叫雇佣民夫制造水泥,修堤坝?”
“害,这多清楚啊,就是说朝廷人手不太够了,所以花钱找人做工,做出来的东西去做那个什么治河的事儿。”
“这个我知道,朝廷这是打算治理黄河,咱们京城不是没过几年就会有遭了水灾来投奔的亲戚吗?就是那了,黄河好像有个什么毛病来着,反正就是经常发大水,也不知道这报纸上说的那个什么水泥能不能拦得住。”
“水泥又是啥玩意儿?又是水又是泥的,这能拦得住那大水?”
“不知道不知道,哎呀说到下一条了,先往下听,其他的等会儿再说!”
人群顿时又安静了几分,但是私底下的窃窃私语却是始终都没有减小过的。
【成立研究院,专攻民生方面,有实际可行发明或者改进技术者,根据发明物品重要程度奖金100两银至一千两黄金。】
这一条就更直白了。
为了避免大家看不懂,还特意举例说明了已有的例子——水泥。
先是列举了水泥的诸多优点,然后又说了一下最开始发明水泥的人以及改进水泥配方的人各自得了多少的奖金,明晃晃地把奖励给放了出来。
这话放到文字九级理解大师的脑子里过一遍,就变成了——
做出来新的好用的东西,给钱!
嚯!
这可不是什么小消息。
因为地理位置原因,京城是没有遭过水灾的,至少大恒建国这几十年里没有,所以常年居住在京城的百姓们对于治河没有太多的概念,做苦力民夫去赚钱养家这件事也和他们没有什么干系。
但是奖励发明这件事却可能与他们每个人都相关。
可不就是吗?
这年头谁还没有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来改过一些家用工具,这难道就不算改进了?应该也能换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