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235)
他在这样的生活中明显感觉到了只是读书,对于治理一方水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只是从书中学来的知识太过虚浮,这未必就是学子们自己就愿意的,却也是现实。
他们没有脚踏实地的经验,就不知道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多艰难。
固然,其中有一部分学子是贫寒人家出身,但是陆远平也见过相似出身的学生、。
他在大树村的学堂当先生,就见过好几个小孩儿,因为要读书,就被家里大人们看得格外金贵,最后直接养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模样。
主打一个弱不禁风的书呆子人设。
他们用尽全家的所有资源来供养这一个人,给他塑造了一个绝对平稳的学习环境,却没有让他见识世间的困苦。
试想一下,这样学出来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真切体谅百姓们的难处和苦楚呢?
陆远平没有办法管束全天下的读书人怎样学习,但是他可以直接从最顶端掐掉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
科举考试的出题权,可是握在他手里呢!
不仅仅是科举,甚至包括以后的官员任命,也逃不过这一遭。
不管是什么样的出身,又是什么样的名次,到官场上走一遭的时候,都是会被安排到基层锻炼一番的。
这不是陆远平苛待他们,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呼唤,明白什么叫为民请命。
陆执安背过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实在是应该当做天下读书人奉行的准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了秀才的功名就可以不交自家的税,同时却又享受着来自大恒的保护,让他们免于遭受外界的战乱,说起来,他们是占了便宜的那一方。
若是不能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的话,实在是有愧于这份优待。
若是做了官员,拿着从税收中来的俸禄,受天下万民的奉养,却不为百姓做事,那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尸位素餐。
而想要为大恒做些什么的话,又怎么能不看一看大恒需要什么呢?
他们不应该站在高高的云端,而是需要和百姓一样,裤腿上沾着泥土,贴近地面,才能倾听来自百姓的声音。
别看这只是十二个字的考题,实际上它却可以分辨的出来谁是死读书,又有谁是真正关心大恒如今的情况的。
这题目可完全不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认真分类的话,应该称呼它为“时政策略题”。
与当下的政局相关,又能考量他们的谋略。
若是不关注大恒的近况,看到这题目的时候可能连怎么下笔都不知道。
若是只会死读书,更是不可能写得出合格的答案。
大恒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没有时间去细细挑选和甄别这些学子们,更没有时间放他们去基层历练,也就只能用这样的卷面去试探他们的想法了。
至少这可以初步选出来一部分符合他们心中所想的人选,然后慢慢培养。
至于为什么要给陆执安留这么一道题……
是因为陆远平想起了当初,赵家梁初次入东宫给陆执安讲学的时候那个场景。
第90章 殿试(上)
当初羊毛贸易的提出,以至于到今天,已经一年的时间过去了,陆远平依旧记得那时候的惊艳。
也是在那时候,陆执安和他交代了梦中世界的事情。
从此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那是如今大恒诸多变化的起点,且如今依旧看不到终点在哪里。
而且羊毛贸易的计划也一直都在顺利执行中,这让陆远平看到了兵不血刃挟制戎庭的希望。
当然,挟制并不只是最终的目的,大恒上下就没有人会想要放过戎庭的,当然,除了那些戎庭来的探子或者被收买的人。
只是如今大恒境内虽然还算稳定,但毕竟经历过多年的夺权战争,内耗严重,他们需要时间来缓一缓。
而且等到他们腾出手来的时候,也不是能一下子就把周边的诸多烦扰全部清空的,那不现实。
这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四境边患,总是要有个先后顺序的。
有了这层挟制关系,到时候他们就可以借着戎庭内部自顾不暇的时候,先料理了其他方向上的问题,比如东海,比如西南。
西边有天险,短时间内是清理不掉了,但是陆执安之前提出来的小支部队骚扰战的规划也已经在拟定和选人,到时候又是另一层牵制。
陆远平想的是,首先把东面和西南的问题解决了,这样就可以好无后顾之忧地去料理戎庭,至于西方的天险,到时候大恒四境无敌,尽可以徐徐图之。
如今羊毛贸易一切顺利,西边的计划也在进行中,只剩下比较紧迫的东边和西南还没有确定短期计划。
陆远平承认,他给陆执安留这么一个课业确实有“白嫖”的心思,毕竟陆执安在梦中的见识可太新奇了,指不定就有什么好点子呢。
也不仅仅是他,今年恩科的这些进士们,若是能有人想到好的、可行的点子,对于大恒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就算是他们都没有好点子,这不也是一个不错的人才选拔命题么?
简单的一道题目,对于大恒来说却几乎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陆远平疯了才会不选。
如今大恒的科举会试和陆执安记忆中的某个阶段还是很像的,分为三场。
每场考试都是封闭式进行,连考三天,中间休息两天,进行下一场。
也就是说,会试全部考完也要半个月的时间,再加上批改卷面大半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