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236)
陆执安他们定下监考人,也是因为会试的卷面批改工作已经结束,过不了几天就是殿试了。
中间改卷子的这几天正好给了考生们还算充足的休息时间,毕竟会试的考所条件可称不上好,甚至于说它一般都算是夸赞了。
再加上连续三场整整三天的考试,对于人的精力体力的消耗还是很大的,这年代的书生们可没有几个身体倍儿棒的,每场考试结束的时候都有人还没出考场就倒下了。
陆执安有时候都觉得,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对于身体素质的考试。
当官嘛,总不能选个病秧子。
但是劳逸结合还是要有的,所以这几天的改卷时间就是给他们的休息时间。
当然,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直接打道回府多休息很久的,但是进了殿试名单的那些人可歇不了多少。
陆远平今年点的进士数量也就六十个,毕竟因为时间紧迫的原因,消息也并没有传太远,更远地方的举人们也没有时间赶到京城,所以今年恩科参与的人数并不算多,拢共也才两千人。
两千人里取六十人,这个录取比例已经很高了。
人数再多的话,陆远平也会担心质量够不够。
进了殿试的名单也是今天公布,连带着殿试的考试时间。
不过考试时间还要往后几天,好给这些考生们一个准备的空间。
虽然……九成九的人都不会想到今年的考试内容会这么的“偏门”就是了。
但是这些准进士们也不全都是普通的读书人。
他们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算是有些关系的,比如家中有长辈在朝为官。
所以他们会比其他人额外多一点消息渠道。
考题是什么,自然是不可能泄露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去琢磨皇帝的心思。
皇帝和太子这父子俩的作风简直不要太明显啊,两个人都是实干派的,留下的大臣们也都是能做事的。
这第一场科举的题,要么就是中规中矩的那种,要么就是也往实干方向上去靠拢。
虽然是琢磨不明白具体是什么方向,但起码也不至于完全摸不到头绪。
不知道方向那就广泛押题呗,大恒如今重要的事情就那么些,所以这些长辈们面对要考殿试的小辈时,给出的答案就是大手一挥。
“这个,这个,这个……还有这个,都是重点!”
刚去看了榜还没从兴奋劲儿里回过神来的小辈们就这么被一堆重点给砸了满头。
【脸上的笑容缓缓僵住然后消失.jpg】
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他们科举的最后一站了,备考还是要好好备的,毕竟谁不想要个好名次呢?
殿试的答题情况可以说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名次,从而影响他们在仕途上的起点位置,谁敢不重视?
连第六十名都重视的不得了!
冉同和就是那个幸运又不幸的第六十名。
挂在全榜最后一个进了殿试,自然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他已经半只脚踏入了仕途,只是这个名次会让他在同届考生中显得有些尴尬而已。
但,会试的成绩并不能决定什么,真正重要的还是殿试,若是他在殿试上的答案足够出彩,也未必不能翻盘。
毕竟前面的考试排名如何,等到殿试结果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无人在意了。
所以,冉同和十分用心地位殿试做着准备。
他不像是那些世家公子,有一个良好的出身,和在朝为官的亲人。
他出身贫寒,所学所得皆是他自己努力而来,所以在底蕴上是远远不及其他人的。
想要取胜,就只能另辟蹊径。
当然,不是说什么走后门之类的捷径,而是他格外关注起了京中近期的动态。
报纸的消息早已经在过去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传遍了大江南北,不过冉同和家住得远,没有办法像是京城百姓那样期期不落。
但是他现在人都在京城了,还能没有办法?
京城中买了报纸的百姓可不少,有的是为了给自家孩子启蒙,有的是书生为了赚钱贴补家用,还有的是不差钱自己买来看的。
冉同和盯上的就是那一批买报纸来给家里孩子启蒙的百姓,以及贴补家用的书生。
愿意卖旧报纸的他就出钱买,不愿意卖的他就借,总之,是把所有月份的报纸都给集齐了。
然后他就一头扎了进去。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清楚自己的文学底蕴是肯定比不起那些自幼有名师教导的同榜进士的,这短短几天的时间也不可能进步多少,他已经把自己能学的都学得差不多了。
但是报纸上的消息,正是他缺失的。
冉同和也不知道自己赌这么一把对不对,毕竟以前可也没有出过这样的考题。
但是以前也没有发行报纸、大肆处理贪官污吏的皇帝啊!
他不清楚朝中如今还站着的都是什么样的官儿,但是接着报纸去了解一下朝廷的动态也是好的,万一就出了相关的题呢,比如对于治河案怎么看这种题目。
他在朝中没有人脉,对于政局也没有多少的了解,想要补充这一块儿上的短板,就只能用这种笨法子了。
不过,殿试并没有留给他太多的时间,五天转眼即逝,这一日一大早,宫门外就站满了人。
科举是一件大事,殿试更是。
虽说进了殿试的也才六十个人,可这六十个人的背后站着的可不仅仅只是六十个人。
他们的亲友、家属、仆从,再加上来凑热闹的百姓们。
各种来源的人们加在一起,汇聚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数量,险些把宫门给堵了,让大臣们都赶不上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