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318)
这会儿侍墨的态度又不严肃,所以他也敢小小地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哎~那可不行!”
侍墨会认可他这个说法吗?
当然不会。
身为内侍,他是很羡慕梁禄能够有个正儿八经的官身的,毕竟名义上他就不再是他们这样侍奉主子的奴仆。
哪怕做的还是那些事情,但身份上总是好看许多。
虽然他是太子身边的总管太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未来他还会成为新帝的总管太监,但始终都是太监。
比不得梁禄这样的官身。
当然了,到时候到底是谁更加位高权重还是个未知数,但心理上的情绪满足可不是这能弥补的。
实际上,他们这些人心里门儿清,就算是何书总管,私底下也会有些官员看不起,叫他阉人。
大总管都这样了,他们怎么可能幸免。
梁禄能够摆脱内侍的名义成为正式官员,满宫的太监至少有九成半都羡慕他。
哪怕何书心里也知道这些功劳是怎么来的,但不可否认,梁禄能够成功接下这份功劳,他自己也是有本事的。
这样的人,未来一定还可以走更远。
他们已经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了,没有了彼此之间的竞争,那么,在对方前程似锦的情况下,和气一点,打好关系,就是一个聪明人的朴实选择。
而拉近距离的最好方式,无外乎那几种,这样开个无伤大雅的小玩笑再简单不过。
“你现在可已经是正儿八经的农研科科长了,这一声大人自然当得,可不能失了身份,这样不好。”
官场上是这样的,有的时候谦逊一些令人认可,但过度的谦逊那就成了谦卑,反而会让人看不起。
尤其是梁禄这样出身特殊的人。
更何况他还代表着太子,如果他失了脸面,太子也面上无光。
侍墨自然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不着痕迹地点了梁禄一下。
能在宫里混开的都是人精,哪怕是梁禄也一样,默不作声地点了下头,没有再谦让。
随后,两人又走了几步,便停下来。
晚宴散场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东宫再近也是有些距离的,所以陆执安并没有回东宫召见梁禄,而是在明光殿外不远处的一个亭子里。
是以,他们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殿下,梁科长到了。”
侍墨轻声禀报了一句,而后退到了一边。
除了他们三人,没有人知道这一次见面都谈了什么,而这次见面的影响,会有多么的深远。
次日一大早,宫里的消息就影影绰绰地传了出去。
昨日公布消息的时候有那么多人在场,又没有下封口令,自然就是可以向外流传的意思。
只是这消息委实太过震撼,以至于刚刚传出去的时候竟然没有几个人相信。
产量翻一倍意味着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没有人敢轻易相信,他们更觉得是有人在开什么惊天玩笑。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消息细节愈发丰富,听起来也就更像是真的。
实在是闹不明白的百姓中,甚至还有人找去了监察院,跟那里的人打听消息。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监察院的院首公仪广实在是有些哭笑不得。
这几年的时间百姓们往监察院跑得实在是勤快,又因为一直以来的良好名声,在民间的信誉度也很高。
这么一个接地气且公正的机构,在许多人眼里就是一个靠谱的信息来源。
唯一能与之相比的,就是大恒新闻报了。
只是报社那边不对外接待,他们想知道新消息就只能找监察院。
对于这件事,公仪广除了哭笑不得之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好让人告诉来问消息的百姓,可以关注下下一个月的大恒新闻报。
这么重大的消息,即便是陛下他们没有说,也必定是会刊登在大恒新闻报上的。
说不定还有可能单独出一期特刊。
而监察院这边的这个回应,也算是变相承认了这件事的真实性。
否则的话,他们也不会确定这件事会见报。
于是乎,中秋过后的半个月时间里,以京城为核心,大恒的底层百姓们渐渐躁动了起来。
这可是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啊!
就在这样紧张又期待的氛围中,九月份的大恒新闻报终于正式发行。
甚至都不用报童们沿街叫卖,想买报纸的人直接就堵上了各个发售点。
为的,就是第一时间得到最新的消息。
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新一期的大恒新闻报头版头条果然是关于三种新作物的报道。
文章并不华丽,只用最简洁直白的措辞叙述了作物产量、大致习性以及目前的培育状态。
最后在末尾附上了对于种子扩大种植规模的预期。
【由于路途遥远、气候恶劣等原因,所获种子数量稀少,目前已由农研科科长梁禄为首团队进行培育,预计将于5-10年内可逐步推广全国。】
五至十年。
这个时间确实是不短的。
但对于真正需要他们的人来说,多等几年又能怎样,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关于这个预计期限,也是陆执安他们细细计算过的。
眼下的这些种子基本是以一份种子五倍以上收获的速度在增长。
而且根据梁禄的观察,是完全可以一年两熟的,至少在京城附近地区是这样,如果更往北的话可能还是会受到一些气候限制。
但培育种子是在京城,自然是以京城为计算模板,哪怕地不够用了,肯定也是去气候符合要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