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319)
一年翻个二十倍甚至更多,五年下来就是至少三百多万倍。
如今梁禄手里的种子数量仅够种植三百亩左右,五年后,却能种近亿亩。
当然,这些都是粗犷计算下得出的数据结果,并不代表着最终真的能有这么多。
可哪怕计算上天灾发生的可能性,就留他个十分之一,足够种植千万亩高产粮食种子,足够覆盖大恒一成以上的耕地了。
届时,即便是成年男子,在扣除地税和人头税以后,哪怕一年只耕两亩地,都能吃得饱饱的,甚至还能有剩余。
当然,有条件的话还是不倡议只吃这些东西的,毕竟营养不全面。
而且未来的大恒百姓,主食也不可能只有这三种主食,原有的五谷还是饭桌上的一员。
也就是说,玉米、番薯、土豆并不需要种满大恒的土地。
如今大恒的耕地面积大约有不到八千万亩,八分之一的耕地都种上它们,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比例。
所以,五年,其实是陆执安他们预期的时间。
之所以对外说五至十年,不过是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之后,给出的浮动空间而已。
可即便是如此,这个预期也比大家所预想中的短很多很多。
有家住京郊的老翁,在进城卖货的时候听说了这个消息,珍惜又心痛地从腰间摸出两枚铜钱,换了一张报纸来。
脚步一反来时的沉重,那历尽沧桑的脸上难得的被喜意覆盖,几乎是用来时一倍的速度回到了家中。
“长生啊,长生!”
还没到家中,老人的呼唤声就已经响起了。
听到声音,一个异常瘦小的身影打开了薄薄的院门。
“爷爷回来了?今天好早啊。”
小小的孩童站在门内,即便是满脸笑容也挡不住祖孙二人一样瘦弱的凄苦。
“回来了回来了,今日进城可真是有一番大好的消息啊!”老人兴奋得快要手舞足蹈起来。
“爷爷?”
“我特意带了份报纸回来,等下求赵先生给念一念,看看这报上说的高产粮食是不是真的。”
“我听他们说,这三种宝贝疙瘩,可是能让一亩地多长出一倍的粮食啊!”
“好长生,咱们爷俩再坚持坚持,以后就不用饿肚子了。”
他们家一老一小,努力又努力每年也就能伺候动三亩地,这两年好一些了,有那个什么曲辕犁,省了些力气还能种点菜自家吃,虽然累了些,但也能做到。
一年下来能落到手里的粮食也就勉强够他们爷俩吃饱。
但又不可能吃饱。
长生之所以叫长生,就是因为他自小身子骨就不强健,为了预防万一,爷俩一直都是饿不死就行,剩下的钱粮都攒着,万一有个病啊灾啊的,也能有个活命的机会。
所以,粮食产量翻倍这种事情对于长生二人来说,绝对是活命的大好消息。
不然,老爷子一把年纪了也不可能一鼓作气从城里奔回了家。
老爷子说话的时候还没有进门,四下里早有听到动静的邻居出来看热闹。
听到他的话,也都坐不住了。
“张四爷,这事儿可不能开玩笑,你说的是真的吗?老天爷嘞,这要是真能翻倍,那……那岂不是……”
“我家现在勉强能养两个娃,如果翻倍了那不就是能养五六个?乖乖嘞!这要是真的,那可真是大好事儿啊!”
“谁说不是呢?一亩地的粮都能换个媳妇儿了,等我儿长大了,说亲可比现在简单不少嘞!”
虽然还没有来得及验证张四爷口中消息的真实性,但是大家都已经畅想起了粮食翻倍后的美好生活。
众人在这边七嘴八舌地说,那边早有机灵的人听了个开头,就往村东头跑去。
显然是去请那位赵先生了,等他来了,消息真假自由分辨。
第134章 休养生息
赵先生来的也确实很快。
说是先生,其实也不是什么大儒,只是因为他秀才的身份,在这乡下小村里显得比较超然而已。
这位赵先生在村东头开了间私塾,教一教村子里的小孩识字,收些许束脩贴补家用。
因为是村子里一等一的知识人儿,又是不少人儿时的老师,所以身份地位超然一些。
如今他已经年近五旬,早就歇了继续考科举的心思,每日里都是在家中教养虽然年幼但已经能看得出聪慧的小孙孙。
也是有人找他来说有天大的急事,他才会如此匆忙地赶来。
“先生来了,快快请进。”张四爷看到他赶来,连忙把人往家里请。
虽说家里简陋,但也不能让先生在外面站着忙活啊,哪怕是在家中稍坐一坐也是好的。
“不必了,刘老三说您带回的报纸上有重要消息,可否借我一观?”
赵先生摆摆手,明显是更希望早点看到消息的模样。
见状,张四爷也不敢拖沓,连忙从怀里取出了工工整整迭起的报纸。
“先生请看。”
报纸这个东西,对于京城附近的百姓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
因为距离京城极近,所以百姓们想要了解报纸上的消息简单许多,经常在进城卖东西的时候就能听到不少零碎消息。
赵先生也托了人,每个月快要发行报纸的时候,请进城的村民帮忙带一份回来。
不过这个月他拜托的人还没回来,张四爷因为情绪激动跑得比较快,就成了一手消息。
赵先生也不跟他客气,接过报纸之后就在众人的围观中看了起来。
依着惯例,最重要的消息都是放在头版头条,所以赵先生首先看的就是这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