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341)

作者: 一品红楼 阅读记录

三人都暗骂曹操无耻,真当自己是圣贤了?

还敢出书?!

然后赶紧回家整理文稿。

没错,大家都自认是文人雅士,动不动就写个诗作个文,几十年积攒下来,诗文不少。

挑选出一批自我感觉良好的,找到张祯说要印制。

价格就按曹操那样,一两银子一本,纸张的价钱也另付。

但凡张祯敢给优惠,都是对他们的侮辱。

毕竟他们现在穷得只剩钱了。

张祯深谙其中的道理,当然不会侮辱他们,只会尊重。

拿过稿件翻了翻,刘表的还算优秀,虽不如曹操,也词藻华丽。

袁绍的也还行,文理通畅,有可取之处。

但袁术那些是什么玩意儿?

和“大明湖,明湖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算他是客户,张祯也夸不出来,只能含糊地说他字写得好。

事情传开,找张祯印制文章的人就更多了。

不但有朝中文武,还有未入朝的豪门士族,名士狂生。

蔡邕、蔡琰、祢衡、杨修等人不用说,早在其中。

就连王允、士孙瑞、杨瓒、马日磾、皇甫嵩等,也各印了一千本,有的是自家历代家训,有的是个人作品。

之后传出关中,印制文章成了士林、望族的一大风尚,竞相预约。

——本来大家都没有,可现在如果你有我没有,我岂不是失了格调?那必须有!

张祯来者不拒,价格统一,童叟无欺。

只要你们敢下单,我就敢印。

并且承诺每批书都有独一无二的书号,尊贵非常。

前提是没有反朝廷、反人性的言论,蠢点智障点都无所谓,反正又不是她看。

印制工坊最大的客户,是孔融。

众所周知,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家学渊源、世代书香,需要印制的书籍多不胜数。

因种类、数量太多,费用算下来将近十万两,张祯私下跟他派来的信使说可以减免一半。

那信使脸涨得通红,像是受到了最严重的羞辱,义正辞严地道,“多谢殿下美意!些许费用,家主给得起,不必费心!”

不给别人减,光给孔家减。

这什么意思?

看不起他们孔家么?!

张祯表示绝无此意,羞愧地拆了大将军府门槛,方便运金银的马车直接拉到库房门口。

几十个仆役搬了大半天,才全部搬入库房。

后来张祯才知道,孔融说印书是大事,发动了孔氏全族,以及治下众多士族庶族,算是集资。

印制好的文集,也将按出资比例分配。

张祯觉得这方法很好,可惜华夏就孔氏这么一个特殊家族。

想再挣一份大钱都做不到。

为了让这一事业可持续发展下去,张祯也是煞费苦心,想到了配套的方案,开书肆。

在长安一条幽静的街道上,买下了宽阔的铺面,分为上下两层,取名万书坊,只卖印制工坊印出来的书。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客户印书时,问他们需不需要帮着售卖。

如果不需要,印好后自己搬回家,不包发货。

如果需要,就把能卖的运到万书坊,五五分成,每月结账。

——连袁术的也不例外,虽然张祯觉得他此文差矣,也不好区别对待,更想着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万一就有人爱这一口呢?

能印制书籍的都小有资财,压根看不上这三瓜两枣。

但张祯适时引入竞争的理念,谁的书卖得好,就说明谁的才华受到士民的追捧。

于是除了孔融之外,几乎所有客户都在万书坊寄书售卖。

孔融也不是不想寄卖,主要是集资印的,早分好了。

对于自家书籍售卖的状况,大家表面上云淡风轻,实际上很关心,时常亲自到万书坊前溜达,顺便看看有没有人买自己的书。

去得最多的当属袁术。

奈何读者眼不瞎,没人花这冤枉钱。

直到月底,才忽然一次性售出五十本。

张祯怀疑是他派家仆买的。

但无所谓,他开心就好。

第308章 我就把他种到田里去!

当月一合计,万书坊的销冠是文坛巨擘蔡邕、亚军是狂生首领祢衡、季军是巾帼名流蔡琰,曹操第四名。

蔡邕付之一笑,后面三人却都很激动,暗自决定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诗文。

尤其曹操,简直不能忍祢衡排在他前面。

蔡师和师妹也就算了,你祢衡算什么玩意儿?!

祢衡是不知道他竟敢鄙视自己,要是知道,非上门决战不可。

袁术没排入前十,不由扼腕,心想自己还是谨慎了,下个月要多买几本。

巧了,他哥袁绍也没入前十,也准备作弊。

两家奴仆在万书坊相遇,还恰好认识,你一言我一语,当时就吵起来了。

成为长安一大笑话。

笑得最大声的自然是刘表,他入了前十,高兴得饭都多吃一碗。

张祯笑完表示,袁氏兄弟这样的良性竞争,多多益善。

万书坊还有一项特别之处,只需十个钱,就能在楼上看一天的书,还能抄回去,类似现代图书馆。

并提供茶水和两个麦饼。

对此,蔡邕、祢衡等人大为赞扬,夸得张祯都不好意思了。

虽然创办万书坊花了些钱,但由于印书太过暴利,因而所获金银铜钱还是装了几个库房。

这天,张祯带吕布、高顺、陈宫、贾诩去欣赏自己的收成。

看着堆成小山的金银,四人呆若木鸡,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许久,高顺喃喃道,“印书这么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