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399)

作者: 一品红楼 阅读记录

愿意为朝廷、为百姓站出来敲打士族的王允,才是合格的司徒大人,也才能得到她的认可。

王允:“你就别安慰我了,我心里有数。”

眼下在关中大族心中,张神悦排第一,他不知排到了第几。

他说的话,根本没她说的管用。

但这也不是坏事儿。

自嘲地笑了一笑,关切地问道,“新稻种够么?”

他今日来大将军府,主要为的就是这个。

张祯笑道,“王叔放心,管够!”

去年,共有三个地方种了徐州三号,辽东原乌桓三郡、皇庄、关中某些世族的田庄。

侥天之幸,全都丰收了。

辽东黑土地里长出来的,颗粒还更为饱满,味道也更香。

缴纳田赋剩余的,她用两斛换一斛的标准,全部换了回来。

派去换粮种的使者回信说,那儿的百姓欣喜若狂,都快乐疯了。

各村庄载歌载舞,如同过年。

她可以体会那种喜悦的心情。

白白多得一倍粮食,换谁谁不高兴?

王允不解,“全部换回来,不给他们留粮种?”

张祯解释道,“各地粮种轮换着种,收成会更好。”

具体为什么,她也说不清。

上辈子家里偶尔会来些乡下的客人,听他们说的。

王允知她精通农事,并不追问,脸上若有所思,“关中各家的徐州三号,也不能自留自用?”

张祯点头,“没错!”

她从关中世族手里换出全部的徐州三号,用的就是这个理由。

他们明年所需粮种,需要跟她重新换辽东的。

——不得不说,各家很识趣,她给出理由,他们就麻溜换了,没有半丝推诿,也没跟她分辩自家只需拿出一部分来换就够了,并不需要全部换出去。

如此,也省得她动用武力。

此时的徐州三号属于战略物资,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

辽东的也照此办理。

标准不变,还是两斛换一斛,由朝廷主持,谁也不亏。

三个地方的徐州三号加起来,足够各地种植,还绰绰有余。

王允面露欣慰,“这就好!”

之前,他担心新粮种不够,引起纷争。

也担心关中大族自留粮种,私下里高价换出,影响朝野稳定。

两斛换一斛,实在是低了些。

他们大可待价而沽。

现在知道全部换出来了,也就放了心。

哎,也是他白担心了,张神悦心思缜密,定是在年初就想好了对策。

喝口茶,对张祯笑道,“神悦,往常你不是求贤若渴?今日,我为你带来位俊才!”

张祯看向他身旁的少年郎,脸上的笑容恰到好处,“就是这位小郎君么?”

她确实需要更多的人才,不知此人擅长什么。

更不知他们的目标官职是哪一级,太高可不行。

王允:“正是!”

一个眼神过去,少年郎起身施礼,自我介绍,“末学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氏,拜见长公主殿下!”

“......司马懿?!”

张祯感觉自己快裂开了。

老王叔,你不能这样啊,我毫无心理准备,你就把司马懿带到我面前!

我五十米的大刀呢?

第353章 你小子老谋深算、老奸巨猾,别装这青涩稚嫩的样儿

张祯的印象中,司马懿一直是个猥琐阴险的老头。

因为对这个人物的厌恶,从来没想过他也不是一出生就那模样的,也曾有青葱少年时期。

而且少年时期长得还不错,皮肤白皙,头发乌黑,身量也高,像个风度翩翩的温润君子。

算起年纪,约比诸葛亮大两岁,比她小两岁。

他那些或狠毒、或无能、或奇葩的后代们也还没出世。

然而这没用,在张祯心里,司马懿永远定格成蛰伏毒蛇的形象。

还是颤颤巍巍的老毒蛇。

诸葛亮凭一己之力拉高了“诸葛”这个姓氏的上限,司马懿凭一人,不,一家之力降低了“司马”这个姓氏的下限。

历史上的乱臣贼子很多,改朝换代、谋权篡位也是常事,唯独司马氏最令人鄙夷。

司马懿说,我指着洛水起誓。

洛水吓得大叫,你不要过来啊,你过来我就没法做水啦!

但没办法,司马懿还是过去了。

从此,洛水风评被害,无颜见天下山河,比被宋真宗封禅的泰山还羞耻。

光武帝秀儿以洛水为誓,为自己赢得了人心,也赋予了洛水特别的政治意义。

曹植的《洛神赋》,对洛神极尽赞美,也顺带让洛水风华绝代。

司马懿的洛水盟誓,使得华夏出现系统性的道德坍塌,也让洛水灰头土脸。

哎,真是好惨一条河。

光武帝和洛神赋的加持,都未能洗清它的阴霾。

尤其光武帝,肯定很恶心,司马懿会想起在洛水边起誓,分明就是学他,偏又不学全。

不过,司马懿害的又何止一条河呢,还多得很。

时间跨度也很长。

在此之前,皇帝默认青壮年权臣才是危险的,土埋半截的老臣不会造反,很安全。

在此之后,老臣也不安全了。

越老越不安全,除非真入土。

某位老臣若被人说像司马懿,那他脖子上就仿佛架上了把刀。

上了年纪的老臣们,闻“司马懿”三字而变色,只要沾边都没好下场。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名将檀道济,因有人说他“安知非司马仲达也”,宋文帝就冤杀了他,连同他的八个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算一代明君了吧?一句“七十多岁的司马懿还能为曹魏立功”,吓得病床上的李靖随军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