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555)
十九岁的孔明,是她第一选择。
诸葛亮深施一礼,“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阿姐看重他,他又怎敢妄自菲薄。
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祯笑道,“孔明总是如此多礼。”
诸葛亮认真道,“礼不可废。”
叔父、兄长都来信提醒他,万不可仗着宸王千岁的偏爱,便忘乎所以,失了分寸。
其实不用他们提醒,他自己也时常反省,绝不恃宠而骄。
他必须对得起张神悦的这份偏爱。
随后两人商量细则,吕布负责给他们添茶倒水。
最重要的有三条。
一是创建鱼鳞册。
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等产业,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成图,标明相应的名称。
并详细记载每项产业的编号、类别、业主、亩数、四至(地籍上每宗地四邻的名称)等信息。
这是南宋时首创的,因图形排列状若鱼鳞而得名,明朝时得到完善,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张祯提前拿来用一用。
有了这册子,就能防止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使得朝廷收税有据可依,是种制度性的保障。
而对于张祯来说,最重要的是以此杜绝世族隐瞒田产。
二是重整户籍。
户籍制度始于周朝,秦汉时期初具规模,但一遇战争灾祸,就会变得混乱不实。
也就是说,张祯穿越后忙这忙那,却连汉室有多少人口都不确定,只能估计出个大概的数字。
因此这回效仿明朝,引入黄册制度。
每家发一个户贴,按格式填写人口数量、各自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
以及这一家所拥有的田地数量、坐落地点、房屋类型等等,与鱼鳞册相互印证。
这户贴一式两份,一份由百姓自己保管,一份交到县衙留存,都加盖公章。
再由各县汇总到各郡、各州,逐级上报,直至朝廷。
这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世族隐户。
鱼鳞册、黄册,都是五年核查一次。
由当地官府具体负责,朝廷派人监督。
三是对于隐户、隐田的处置。
隐户升为平民,上黄册、分田地。
分的田地就来自于隐田,余下的同样分给流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女子也能授田,只是没有男子授得多。
张祯也没有贸然提到相同的数额,她得先看看有多少女子,多少田地,才知道够不够分。
若不够分,就缓两年再给女子提量。
相应的世族补缴十年的人头税、田地税,不管他们占据这些隐户、隐田的时间超过十年,或者是不足十年,都统一按十年来算。
若有异议,可到官府申诉。
第479章 加女子税赋算什么本事,减免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吕布听得入神,不禁问道,“申诉之后呢?”
张祯和诸葛亮都是一笑。
诸葛亮为吕布解惑,“请程仲德先生拨冗审理。”
张祯悠然道,“这可是现成的青天大老爷!”
吕布:“......你俩可真是异父异母的亲姐弟。”
让程仲德审理?哪个世族敢?
不变成京观,也得脱层皮。
诸葛亮很开心,“姐夫,你觉得我和阿姐像?”
吕布看他两眼,叹道,“长得不像,行事像,像极了!”
一样的小黑心肝,小黑巴掌,黑得可爱。
诸葛亮谦虚道,“若论行事,我还差得远。阿姐学究天人,又能敦本务实,我万不能及!”
方才所议的三项要务,第三项倒还罢了,他也想得出。
可那鱼鳞册、黄册,是他根本想不到的。
张祯也知他佩服的是什么,笑道,“孔明谬赞,我并没你以为的那么聪明。”
她只是来自后世,有幸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更为广阔的天空。
诸葛亮笑道,“在我心里,阿姐之聪慧无人能比。”
心想阿姐如此才学,还这般谦逊,自己更不能狂妄。
他的目光极其真诚,看得张祯汗颜,赶紧道,“清查人丁、田亩极为琐碎,孔明且回去细思,还有哪些遗漏之处。”
诸葛亮郑重道,“诺!”
施礼告退。
等他离开,吕布有些好奇地问道,“神悦,孔明又无三头六臂,你怎格外看重?”
他早就看出来了,神悦对孔明是不同的。
并非男女之情,也非姐弟之情,很难形容。
张祯想了想,用后人对诸葛亮的评论回答他,“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惟诸葛亮一人。”
吕布啧舌,“孔明小郎君这般好?”
张祯肯定地道,“自然!”
史上如何且不论,只说现世,她交给他的事情,每一件都办得妥妥帖帖、举重若轻,从来没让她失望过。
例如盐务,很庞大的一套体系,他全弄明白了,还能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改良。
虽有贾诩从旁协助,实际操作的也是他。
更牛的是,做这些事的时候,他完全不觉得累,似乎十分的脑力只用了三分,轻轻松松就做完了。
张祯感觉,自己擅长的是理论,而诸葛亮,能让她的理论落到地上,变为现实。
当然了,墨家同门,以及别的很多俊杰,也有这功能。
只是跟诸葛亮合作起来最为愉快。
她说一,他就能知十甚至知百。
不但颖悟绝伦,还是真正的执政天才,叫她怎能不看重。
但张祯也不多说,怕说多了吕凤仙吃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