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好养猫(86)
宋尧道:“喏,那你抱抱它,我上树去采桑叶。”
小白如今长得胖乎乎的,抱起来十分吃力。
许念看到树下有一块石头,走过去放下小白,然后坐在旁边和小白一起看宋尧爬树。
这片桑林从他们出生起就有了,每棵树都又粗又高。
但宋尧身手敏捷胆大心细,一截一截地往上蹭,很快就爬到了一根树枝上。
——“许文若,接着。”
许念仰起脖子,看到漫天树叶飘落如雨。
宋尧在树枝上晃着两条修长的腿,高唱道:“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
正是这话让许念突然站了起来。
“宋会英,你可知你在唱什么?!”
歌声戛然而止。
小白喵呜躲到许念身后。
宋尧扶着树杆:“怎么了?我听翠云楼童子陈小二唱的。”
许念道:“这不能唱。”
宋尧道:“夫子又不考这个,陈小二说这还是铁冠道人填的词呢。”
许念道:“你和陈小二好,还是和我好?”
宋尧顺着树杆滑下,手皮蹭破了都顾不得,连忙对许念解释道:“那当然是你,他怎么能和你比,你是我在意的人,我只想和你好。”
许念怔了怔,又觉得面颊发烫,悔自己语气太过。
宋尧道:“文若,我以后不唱这些了。”
许念蹲下身子。
宋尧慌道:“诶,你别哭呀,我错了。”
许念又好气又好笑,一捧桑叶甩到宋尧的脸上:“男子汉大丈夫,谁会为这点儿事哭,还不赶紧捡桑叶。”
宋尧挠了挠头,笑道:“好,没哭就好,都依你。”
——“喵( =∩ω∩= )”
小白也从石头跳下来,叼起桑叶往麻布袋里送,尽心尽力地协助他们作案。
*
年少时回忆被织机声打断。
许念醒过神。
他们正身处于林间。
“文若,那儿有一户养蚕的人家。”宋尧道,“我看你唇有点儿干,我们去讨口茶吃。”
缂丝
桑林之间坐落着一个小村落。
这里的农民已经不再种稻田, 而是专门从事蚕桑纺织。
有的是种桑养蚕的“桑圃户”,有的是从蚕茧中抽出蚕丝的“蚕丝户”,有的是用蚕丝纺织丝绸锦缎的“机织户”,也有把头尾所有的工序都集于一体的大户人家——“蚕桑纺织户”。
许念和宋尧走到一户人家的柴门前。
“有人吗?”许念问道, “我们是过路的归正人, 天热想借口水喝。”
里间屋子里走出一个男孩。
男孩正吮吸手指, 看了看门口的两位访客, 叫道:“娘娘,有人要水喝。”
老妇人的嗓音从屋中传来:“请进。”
许念进门。
屋子里摆放着几台织机。
老妇坐在织机前穿梭,盘起的发髻用布包裹着, 一双手虽布满皱纹却十分灵活。
她手中的梭子就像画家手中的笔,通经断纬,织成细腻的彩色图案。
——“缸里装的是熟水,碗在桌上, 你们自己舀来喝。”
宋尧给许念打了一碗水。
他的动作很轻, 几乎听不见声音, 和猫一样。
许念谢过妇人,也对宋尧笑着说了一声谢。
屋子里里外外很清静, 没有别的人出现。
许念问候道:“大娘, 你一个人住在这里, 平时也都不关门窗吗?”
老妇人笑了笑, 怡然道:“这村子里的绣娘有一半都是我教出来的, 关什么门呢,早都是一家人了。”
许念听出老妇的口音和当地人不同,询问方才得知, 老妇是十年前从定州南下到此地定居的,她虽然是异地人, 却把定州的缂丝技术带到了这片村落,备受村里人的尊重。她靠手艺养活了一儿一女,如今女儿出嫁,儿子去外地经商,她就留在这里带孙子,偶尔也接些散活。
缂丝的工艺比编织锦缎还要复杂,竖排蚕丝上横穿彩色线条呈现画面,每一个过渡区域都要不停地变换小色梭,一天只能织出几寸。
老妇心境平和,也不急于求成,往往要花几个月甚至一年才完成,但只要完成了,就是这么一幅缂丝画便能换得数十两的黄金。
许念对这位老妇十分敬佩。
在他们交谈的时候,小男孩一直把自家的一只虎斑猫紧紧抱在怀里,用警惕的眼神看着宋尧。
宋尧原本还没注意,见这情形反而起了一丝好奇,蹲下身问道:“你是不是怕我吓着猫儿?”
小男孩把猫抱得更紧。
这一紧,猫儿喵喵叫起来。
宋尧伸出一只手。
猫儿闻到气味,立即把头靠过去,用脸蹭着宋尧的手,喉咙里打起呼噜。
小男孩咦道:“虎儿。”
宋尧道:“你看,它可不怕我,而且我还能听懂它的话。”
小男孩道:“那你说说看。”
宋尧道:“它叫你放开它,后院有鼠要捕。”
小男孩将信将疑,看向老妇人。
“阿祥,他们不是那群黄鼬。”老妇人道,“别怕,让虎儿去干活儿。”
小男孩听话,这才放开虎儿。
虎斑猫冲向后院,一会儿功夫就叼着一只肥硕的老鼠回来,躲到水缸后面享受大餐去了。
小男孩拍掌道:“真的,你真的能听懂它的话。”
宋尧道:“现在你说一说,刚才为什么怕我,黄鼬又是什么人?”
小男孩道:“你看起来很像坏人。”
宋尧咳嗽一声,道:“这不算,还有呢?”
小男孩道:“这两个月,苏州城有许多人家都丢了猫,传说有一伙人专门炼制了一种能引诱猫的迷香,一处点香就能把方圆十几户人家的猫都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