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魏-太和轶事(37)

作者: 京墨13 阅读记录

而如今 如今…拓跋宏不觉叹息。

真的要走到这一步吗?

他在心里问自己。

却得到了脑中极为沉静的回答。

拓跋宏准其所奏,使其与陆睿对调。由穆泰担任掌管平城及四周军政的恒州刺史。

东堂外面就是一片花园,若是春夏,会有花木扶疏。

可眼下已近凛冬腊月,只有一片修剪过枯枝的光秃秃的树,还有不远处的腊梅花,一点红一点黄的正在绽放试图将这银装素裹点亮。

三娘赏完这日暮金红下的北国深秋,将车帘放下,整个人深埋于柔软的狐裘之中。

此行浩浩荡荡,带领一众人从平城往洛阳,其实并不无聊,反而很充实。

时常有幼年的皇子皇女来给她请安,讨些吃食。也会有年纪小一些的宫妃来与她聊天。

都在问她,“洛阳如何?至尊会安排我们住在什么地方?”

她对这样的彷徨是极为理解的,同她们解释:“洛阳的宫城会依据曹魏的宫城而建,那是一个比平城宫还要大的多的地方,我们此行先住在洛阳宫侧的金墉城内,你们一定会喜欢的。”(注6)

可她仍然心不在焉。

她的脑海里总是盘旋着那一日穆泰的话。

穆泰向至尊请求职别对调,至尊同意后,他便马不停蹄的赶回平城。所以他人已至,陆睿还未启程。(注7)

两人早结同盟之意,秘谋许久。听说见了好些人,才终于扣开了她的门。

至尊的棋局

那一日她去了太子恂生母林氏的墓地。

从她开始扶养拓跋恂那一刻开始,她便从未想过这个可怜的女人。

那时候的三娘志得意满,自持高贵,谁也不惧,对命运的弱者也丝毫没有同情和怜悯。

而今,她盘旋低谷多时,所以想来看看。

当然不只是如此,还因为至尊临别时对太子的暗嘱。

她因陛下有意切割太子和她而感到惧怕,曾私下问询太子。

还好这孩子素来纯厚,并未与她有疏远之意。

说来也是。

一个不受皇父厚爱的太子,和一个不受夫郎疼爱的皇后。

如果不能紧紧报团在一起,那么也只能等待失败或被失败的结果。

她从墓地返回,慢慢竟到了已经空置的冯府。

她在冯府偌大的花园里走走停停,有时看那一只不知是哪一家放出来的纸鸢,有时看看大池中飘荡的木鸭子和水车,此时正落寞的飘荡在水中。

回忆里繁花似锦的热闹,仿佛离她越来越远。

她不免叹息,长怀而已。

最后,她在冯熙昔年的书室见到了穆泰。

少时,她会和二姊韶华讨论阿姑的婚事。

阿姑的婚事源于一见钟情。太后便令穆泰的父亲穆真与公主和离,阿姑便成了穆泰的继母。(注1)

她总说:“真是个浪漫的故事。”

黑夜里的韶华已经困的快睡着了,却还是回答她,“是权力成就了浪漫的故事。”

她既与穆泰相熟,穆泰也不必和她绕圈子。只道:“我们有意在平城另立中央,推举太子成为新君,扶持娘子成为太后。”

“你们?你们有多少人?”至尊早前南伐,一面当然在于震慑南朝,另一面何尝不是在震慑内部这一些心有不甘的人。

穆泰笑了,“几乎所有的代人集团。”

这是利益高度一致的相当一部分势力。

三娘不问谋划,只问,“那陛下呢?你们打算如何处置?”

穆泰看了看她,似有些讶异。

只道:“自然是听凭太后处置,成为太上皇,或暴崩,都可以。”

这里的太后,指的自然不是已故的冯太后,而是她这个旧贵认可的,新的冯太后。

她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称呼,就像当年鬼使神差中,便下定决心给阿姊送去毒药一样。

太后姑母的心愿不正是如此吗?

只是流程出了点差错,必不会怪她。

她这样想着,踏上了返回洛阳的路。

不知为何,归程的第一晚便做起了噩梦。梦见了冯府从前的一只犬,名唤冯一一。

冯一一死在韶华被罢黜出宫的那天。

他是被细心疼爱照顾过的狗儿,所以死时面目狰狞。

冯诞来探过,说是为了护食与野狗起了争执,最终不敌。

她当时想:多傻的狗儿,有这么多主人爱护,还偏要往外跑。

醒来仍是疑惑,这是为什么呢?

车驾仍在飞速的前进着,车外的风景仿佛转眼就变得灰暗下来,凛冬已至。

韶华在这个冬日也品尝到了来自悬瓠的贡品栗子。

一部分仍旧磨成粉,做成栗子糕点。

另一部分则托赖于两位阿弟,冯夙和冯俊兴,为她将栗子拨净,让她荡秋千之余也能品尝几颗圆润饱满的栗子。

宫中御厨之中有一女御名唤王遗女。手艺独步,曾受赏于太后,阿吉便托了她亲自来做。

糕点上桌分为三碟。一碟为栗小酥,一碟则为融入南地茶品的茶酥,最后一碟则将酪浆注入栗糕之内,使其松软可口。

韶华食后,当即拔擢王女官为她专司细当。一旁的拓跋怀扬手欲,阿吉连忙蹲下身去将其抱起,令他选择。(注2)

一侧更小的拓跋悦却无口腹之欲,唯一心扑在他的小弓和箭靶上,一时手忙脚乱,引得一侧的冯俊兴发笑。

韶华嫌他诸事不成,唯腿脚功夫还算妥当,便使他教小皇子开弓射箭。

于是,拓跋恪来给韶华请安时,看到的便是这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

宫中之人最喜闻风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