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魏-太和轶事(53)

作者:京墨13 阅读记录

早年太后欲赐死元恂生母林氏时,至尊曾跪求。意在废黜此制,然终未得行。

现在是第二个可论废黜旧制的好时机。

可废黜之后呢?

元宏必然替韶华和太子打算,可太子生母终究是要安置的。

这个问题困扰着韶华,亦困扰着元宏。

他召来元勰,王肃,又召来李冲和刘芳,欲商议此例,一寻对策。

众人总归各有说法,一时悬而未决。

韶华因此也并未给予高氏回复。

洛阳下雪了,她独立于光极殿的重楼飞阁上。

阿岳为她披上狐裘氅衣。

她的脸被深埋在雪绒似的毛皮里。

如雪一般沉静。

她少时便习武艺,曾于雪地里舞枝以为剑。

冯熙教她,身为贵女,第一课便是军礼中的四时畋猎。

在金鼓相击的亢奋里,也要保持耐心。伏于林中,捕捉猎物。

在亲与猛兽追逐和缠斗之中,学那群雄逐鹿之态。

多少年了,她还记得。

只是总记得这话,从未真正做到过。

便是连三娘也比她强些,不知父母对她是否失望。

太后姑母大抵是失望的。

她从前的手段并不高明,只是钻了太后爱宠的空子罢了。

归根结底,太后怪她。

是怪她不能为人为彻,做事做全。

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突然心软,不自觉退去的这一步,就一下子把她抛出老远。

可她还是难以下定决心,乱世中的一条命生存不易,不该被轻易剥夺。

争权夺利是一回事,阴谋阳谋是一回事,生命却是比之都沉重的议题。

可是,无论是争权夺利还是阴谋阳谋,都会造成死伤无数。

生命尤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很多时候确实只需活着,终究还能搏上一搏。"

阿岳确实深有感悟。

韶华不由仰天感慨:"若是没有争斗该有多好。"

阿岳却笑,"若无争斗,那还是皇宫么?"

古今多少兴亡事,唯此从未改变。

元宏此时正走在落雪的金墉城中。

常夫人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寻常妇人,深知此事重大,并不敢瞒。

她于昨夜入宫觐见。

恍惚之中,他还以为是太后缓缓走来。

当他开始思虑此事,便开始回想起此事的由来。

当年为防母族昌盛,危及皇权,故行子贵母死。

然母权既灭,必然会有另一个母权取而代之应运而生。

常太后和冯太后深知她们掌权的内由,因此坚定不移的执行此制,以为旧制。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苦苦挣扎。

以此作投名状的高氏有自己的考量。当年举家入魏便是一场豪赌,赌赢了,换来了数十年的安逸。

留下了筹码,又想再赌一次更大的。

冯氏默认,亦有自己的考量,但这份考量他乐意见其成。

无论筹谋如何,最终都得他来做决定。

纵然苦苦挣扎,但命运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

思及此,他仰起头来,看那已颇具雏形的洛阳宫。巍峨,肃穆,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又何尝不是一重枷锁,锁住了仰望这宫城的所有人。

高氏于今晨上表,请求高娘子归家省亲。

这原是不合规制,但他选择默认这样的方式。

虽然很残忍,但这样的事就是如此。有人如愿,就会有人遗憾。

总免不了选择与被选择。

他穿过东西宫之间的围墙,步入西宫。

高娘子所居处位在西北的角落里,隔一道宫墙便可入华林苑。

他甫一进院便见一颗柿子树,正结着红彤彤的柿果。

叫他想起了元恂,也想起了元恪。

平城宫的园中也有几棵柿树,每逢冬日,也会结果。

小儿初习射艺,便玩射柿。

元恂从小骑射具佳,每每总是他先得果。而后向他跑来,要将果送于皇父。

元恪总是落后一些。

所以他此刻想起来,脑海中只有元恪怅然若失的小小背影。

他孩提时代的面容总是模糊不清,正如他的母妃一样。

初见高娘子时,她还只是躺在名录上的冰凉姓名。

待太后召入数位佳人,他只记得自己稍稍晃了神,心中实在松了口气。

这样的松快并不为着情事,而是为着太后。

允许他生儿育女的背后,隐藏的是庞大的注脚,意味着他的皇位依然安泰。

太后言明这是各地选入的美人,问他是否满意。

他还未来得及细看,便已先转向太后行了礼,恭敬答:"孙儿满意。"

此日之后,太后便安排众妃轮流侍御。

林娘子娇羞,袁娘子活泼,罗娘子华美。高娘子也很美,只是很安静。

初时他想她大概是羞怯。直到她怀孕时,为防子贵母死,竟偷偷买通医者欲堕下胎儿,被太后点破,她惊恐的像一只小鹿。

他那时候才觉得原来她也会怕啊,也会有这样多的情绪和心思。

她在他心中,这才有了些生动印象来。

后来她接二连三的诞育,也依然是安静的,安静的可以被轻易遗忘。

元怀元瑛并不在母亲处,他们各有傅姆寺人照料。

所以元宏踏雪而来,院中竟悄然无声。

他想她大约是在读书,亦或是在女红。他并不了解,也不曾在意。

他只是在做了一个残忍的决定之后,来和她这个为他生儿育女过的女人道别。

终于有宫仆发现了他的踪迹,通传的声音中还藏着一些激动的惊喜。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