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魏-太和轶事(55)

作者:京墨13 阅读记录

元恪直到典仪落幕才真正有了实感,他已然是太子了。

不再是那个在大兄冠礼上站在角落的,仿佛多余的一个人。

也不再是那个少时总射不到柿果,得不到皇父拥抱的小孩子了。

从此以后,没人会忘记他。没有人会不在乎他,他会是很重要的人。

他英挺的身姿被照在镜子里。

他盯了半晌,直到日落时分昏黄的橙黄色光线将他周身都勾勒出金色的轮廓,才忽的由衷的笑起来。

成为太子的元恪面对的第一件事便是告别。

至尊已下召,同意他的乳母女官,已年有五十七的王钟儿的固请,安排她于金墉城内寺出家。

相比别处的条件,禁中的条件已然是最好的。

若待以时日,身上的财帛再多一些的话。甚至可以在宫外造宅而居,自由便不被限制在宫墙之内。

王女官很平静的接受了这样的安排,而后收拾打点了自己不多的一点行头。

在一个雨夜,同元恪道别后,便入内寺中。

彻底脱离了乳母,成为了太子的元恪,紧接着便要着手安排自己的东宫属官。

元宏原意将他的那些宦官一并驱逐,韶华却看出他心有不忍,只以需要人照顾为由将人留下。

行此安排都是为其后到来的至尊北巡,太子坐镇京师做准备。

为此,韶华特嘱御史中丞李彪为之照拂。

元宏因立太子而举宴清徽堂,欲以李冲再为太子师。

李冲却答:“东晖承储,苍生咸幸。但臣前忝师傅,弗能弼谐,仰惭天日,慈造宽含,得预此宴,庆愧交深。”

元宏知他谦逊,自将先引愧于己,“朕尚不能革其昏,师傅何劳愧谢也。”

方将京师大事交付。

又指孙惠蔚,刘芳等人为太子元恪侍读,原废太子洗马裴延俊转太子中舍人。(注1)

席间尚提及与穆泰谋反之事从者的处罚,皆有讨论。

至末时,元宏方提及立冯昭仪为皇后一事。(注2)

元宏既将此事出口,便已为定论,众人心照不宣。

只是立后一事。于礼,乃迁洛之后第一盛事,自无法比照前例,需翻典仪重新拟订。

元宏欲以此事相托,便赐觞于郭祚与崔光,言:"郭祚忧劳庶事,独不欺我;崔光温良博物,朝之儒秀。不劝此两人,当劝谁也?"

众人皆笑。

元恪次日向韶华请安,自以此事相贺,韶华泰然受之。又颇具慈母心肠的为他准备了理京中诸事需查的名录。

生怕东宫属官尚需磨合,与宦臣不睦,又调数名宫人侍者伺候。

剧鹏在太后身侧日久,眼光独到。点兵点将时亲力亲为,连元宏看后都颇为满意。

自迁洛后,元宏设六宫。又设女官阶,韶华便有意召入女官。(注3)

而除却诸女官,韶华更有意请诸贵女往王南寺或瑶光寺学经听道,聆循佛音。

元宏颇觉诧异,问她,"你怎的也突然这般兴道场?"

韶华睨他一眼,"这话说的,我若不入佛寺,官人上哪儿去找我?"

她点他,说的是她出宫后,他嘱门下省昭玄寺统列僧尼名单一事。

元宏笑,将她一揽,"你不入寺,我也能找到你。"

韶华哼了一声,元宏又贴的近些,"天涯海角都找得到。"

韶华被他碰着痒痒肉,一时躲个不停。半晌方才道出实情:"我瞧元恪好似极爱听经,他此时又未有侍御。若名门贵女皆入内外寺中研习,或诸女官家中亲眷有擅文辞者,说不定可以挑到喜欢的。"

元宏这方恍然,原来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元恪。一时有些感慨,又颇觉遗憾,只拥住她不语。

韶华心知他定然又在想他们之间无子无女一事,也握住他的手。

元宏忽道:"无碍,大魏的未来就是我们的孩子。"

韶华一时十分感动。

他视大魏的未来如此之重,原来视她亦如是。

李彪便乘此机将好友阳尼的夫人高氏荐入宫中做女侍中。

韶华转天便表启,令高夫人专司她的笔墨文书事。(注4)

未来的皇后应如皇帝一样,具备一系列的属官以应对公事管理之便。

皇帝之言为诏,皇后所言则为令。(注5)

元宏自然应允,还嫌人手十分不够。

欲以身侧心腹宦官,掌侍过诸重要诏书的王质,秦松等人予之作长秋卿。

韶华竟还谦虚推辞起来,元宏道:"迟早的事,不过是提早些享用罢了。"

韶华欲作良臣,慨然相拒。元宏一把将她抱入帐中,捏她的下巴,"再拒绝可就不礼貌了哦。"

又躲在她耳边说,"你这样婉拒,叫他们这些自诩能臣之人情何以堪。"

韶华这才笑应下来。

转眼冯夙丧妻已过月余,此时仍未除服。元恪不好大肆宴饮,只约冯俊兴二人同至冯府以酪带酒,聊表一庆。

冯夙如今越发消瘦,本就清俊的面庞又更添几分棱角,反而更显出伶俐来。

他此时因在家中,仍是一身丧服打扮,越显清越之美。

叫元恪陡然间想到司徒冯诞来。

从前皇父也曾准他赴宴,他总归落座于下首。

皇父的眼中只有元恂阿兄,他看着阿兄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又颇有些混沌。与之对应的是皇父脸上时而欣慰,时而疑虑的表情。

太子太师冯诞正坐于元恂阿兄的下首,他知道他肯定是要帮太子说话的。因为他不仅是元恂阿兄的老师,还是他的元舅,他的准岳父。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