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和轶事(57)
阿岳只一摸纸,便知这是李彪大人附在专呈陛下信后所写就。当即知晓其意深刻,亦不敢懈怠,将信放入衣里,前往回禀。
路经驻处时,正遇上漫游至此的北海王元详。
元详遥望这个面目清俊的年轻中官,忽的问:"这是谁啊?"
既能从专收御本的地方取走信件,必不简单。
瞧着不像是至尊阿兄身边的王质,也不是秦松,面生的紧。
元禧正站在他身后,一直思量着方才与至尊阿兄的对议。
至尊有意进一步完善军队给养问题。
大魏早期基本是士兵自带干粮去打仗,直到皇父时有了系统性的后勤。
而至此时,经至尊阿兄改革,已然趋于完整化。
平时不必出征时令士兵种田来保证自给自足。
但大魏给养里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资绢兵绢,是士兵们自带的生活费。
这种情形不会在中军里出现,然而戍边的士兵中却屡见不鲜。
因有资绢兵绢的存在,所以依然容易发生抢夺,或者强制压迫下面的情况发生。
至尊要他探得实际情形,再与诸尚书探讨解法。(注2)
因此他心不在焉,并不回答。
反倒是跟随二人而来的彭城公主答他,"好像是昭仪阿嫂身边的心腹。"
元详心中先是一滞,而后才说,"你怎么知道?"
彭城公主答曰,"宫中饮宴时见过。"
元详瞧她面色红润,语态娇俏,颇觉不一般。方笑:"如此关注,怎么?难道是看上人家俊美无双了?"
彭城公主并不气恼,只笑对其阿弟,"看的上如何,看不上又如何?难不成只有你们男子可以观美人赏风月论政事,我们女人就不可以?"
元详无话,转头又去跟元勰说:"咱们家这些女人,真是一个比一个厉害。要是换作她们是男人,我可不敢与她们相争。"
元勰方从至尊的大帐中出来,正瞧见了屏后的昭仪阿嫂。
她的中官行走其间,旁若无人。
又有王质,秦松这样的御用心腹为她行走,执笔。
什么时候,至尊阿兄竟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难免想到废太子元恂事后,二兄元禧曾来找过他,为其妻姊的坐罪一事。因他的王妃也为其堂姊妹,便也实花了些心思,言明已然和离,这才免去活罪。
他当时只怕有心人抓到把柄,御史台上书弹劾。他自己倒是无妨,只怕妻姊妹又会被抓去受流徙之苦。
元禧这才深表同感,只说到李彪此人不简单。靠着弹劾换了多少人,调走了多少人。
他当时还以为是巧合。
元禧却笑说:"若是身后无人,他怕是也不敢如此。"
他方才于帐中,瞥见了那李彪的来信。信是那中官刚取回的,用纸是专供御前的。却是从屏后递出,这明显是写给昭仪娘子的,李彪何以用御前之纸写信给昭仪娘子呢?(注3)
他的心在砰砰乱跳,一时不敢去猜,犹记得当年只有冯太后才有这样的习惯。
恍惚之间他回忆起了他的母亲,那个可怜的女子承幸诞子后,便撒手人寰。
他少时不知为谁所生,直至皇父亦去后方想为生母追服,冯太后却不许。
至尊阿兄安慰他:"彦和,追思可终日放于心中,不在乎露于其表。"
他方问:"阿兄的母亲呢?"
只记得阿兄温和一笑,"阿兄的母亲也在天上。"
不多时,他便知晓,阿兄的生母李夫人因子贵而死。
他尚可毁瘠三年,弗参吉庆以为母追服而阿兄呢?(注4)
他什么都做不成。
如果这个大魏皇宫里再出一个位高权重的冯皇后,甚至是冯太后呢?
他闭起眼睛来。
不敢去想,又忍不住不想。
他曾见阿兄对太后的防备与抗衡,何其睿智。
何故被这位昭仪阿嫂蛊而惑之,待其全然不同?
他于申时伴驾,路旁有大松树十数根。正沐浴着斜阳而立,挺拔英武,气质沉静。
元宏因与韶华走在前面。兴之所至,遂赋诗一首。令人交于身后的元勰,也令他作一首。
元勰因有心事,落十余步于其阿兄身后。此时得令,只能且行且作,未及而成。
他心有所思,故言于其表。
此诗曰:"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注5)
元宏因诗识得他的心思,这方大笑又似有所疑,"彦和此诗是在调责我吧。"
阿兄既没有发问,所以元勰也不肯答,只一笑以应。
这样的沉默是一种默认。
元宏如何能不明,知他定是看到韶华插手政事之后的不快与不愉。
便加他中书监一职,中书多为枢机之任,为宰辅重臣。
元宏想:平时往来间,他自可见为兄所做的安排。
韶华本来只觉此诗甚妙。
于归时,才知此诗深意。
她自知元宏的皇弟们对太后姑母的颇多恐惧,也欲示好,便于日后来往。
元宏正躺在她的膝间,听她此议,自觉甚好。
当日便有诏:
“弟勰所生母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勰祸与身具,痛随形起,今因其展思,有足悲矜。可赠彭城国太妃,以慰存亡。”(注6)
以为其母增显号,来抚慰元勰。
李彪既统管刑罚,自然包括监管身处河阳的废太子元恂。
李彪从监室中出,与同行的侍御史贾尚就近用了便饭。
废太子元恂在困踬,颇知咎悔,恒读佛经,礼拜归心于善。(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