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魏-太和轶事(78)

作者:京墨13 阅读记录

但我知道不是的。

那世伯闻讯也只是叹了口气,说这孩子是自持天赋太过张扬,才叫人给暗害了。

我知道他店中经营着许多仿古的赝品,需要这样的人去为他辨色调色,怎么如今骤失金叵罗,倒还这般镇定。

他有些惊讶的回望过来,半晌才笑说:“你这孩子,还跟小时候一样眼尖。”

他给了我一封信,和一张船票,让我等天黑时分再走。

于是我拿着一张没有文字的信,前往江苏省会镇江府。

等到了地方,这才终于明白那世伯意味深长的笑。

原来这一家子是遗传的天赋。

之前死的那个是远房伯伯家的堂兄,他还有个嫡系的堂妹,比那堂兄还要强上一些。

难怪那世伯一副如如不动的样子,原来真正的金疙瘩被稳稳的攥在手里。

我委婉的提出来意,那夫人却有些为难的样子,招呼我先吃饭。

我好奇,于是往那楼梯上看。

怎么这小堂妹也不下来吃饭?

那夫人很快张罗了一大桌子特色菜

是从中华园送来的席面。有水晶肴蹄,锅盖面,还有来自一江之隔的扬州的大煮干丝和汤包。

食物总是能让人放松警惕,打开心扉。

我尝试与那夫人聊一聊这小堂妹。

那夫人姓常,长着一张与记忆中的常夫人相似的脸。

她说他们家子嗣凋零,又生有这样的本事。

于是不求显达,只愿平安。

想到他们家那在上海圣约翰遇害的远房堂兄,我们皆是一顿。

不过常夫人虽是寡妇,到底在此处经营家业良久,不是寻常妇人。

她最终被我说服,决定让我先见一见小堂妹。

“她若愿意跟你走,你便带她走罢。”

小堂妹仍是旧式打扮,穿着白色的裙褂,上身是一件鹅黄色的倒大袖。

领口袖口都镶上了一圈白绒绒的毛边,更衬的她娇美。

我正沉浸在千年的回忆中难以自拔,一时怔忪。

小堂妹却很有礼貌的给我斟茶,复又坐下来,朝着我笑。

我也因此终于明白常夫人的犹疑。

她好像很天真。除了说起颜色来,没有别的事可以让她走出她大脑中的那个只属于她自己的世界。

她听说我没来过此地,便要带我去逛逛。于是我跟着她游西津古渡,看金山夜戏。

她对我说这地方曾叫京口,是东晋谢玄设北府兵的地方。

也是梁武帝设水陆道场的地方。

我好一会儿才想起梁武帝萧衍来,他是南齐萧顺之的儿子,也参与过我对南齐的两次南伐战争。后来废侄萧宝卷而自立,创立南梁。

不过,这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我每每忆及这些往事,好像总是离我很远,有时候却又很近。

比如现在,她拉着我的手。就像曾经,很多很多年前那样自然。

她为了不使我被人群冲散,拉着我登上北固山之巅。

在一个前人写下“何处望神州?”的地方,她说:“你听没听见风的声音?”

我一愣,无意识的脱口而出,“什么?”

她虽与前世一个模样。但此去经年,她已转世再生,她不记得我。

我拼命忍耐,告诉自己,她是一个别人,她值得拥有全新的一生。

而不是因我而生,又因我而死。

她仰起头来,夕阳下她的双眸好像闪着异样的光。

她深吸一口气,才自言自语,“风的声音就是心里的声音。”

她又伸出手,对我说:“你看那夕阳。”

我顺着她的手臂往外头瞧,只见那晚霞瑰丽,给遥遥的一片水色亦披上了一层薄纱,远远望过去,是云蒸霞蔚,又是水天一色。

她好像听到有旁人感慨落日之美,此时微微摇摇头。兀自说道:“那不是红色,也不是紫色。”

她的声音很轻,我也顺势压低声音,“那是什么?”

只听她说:“是彤云红和暮山紫。”

我带她在馄饨摊上吃了晚饭,她又带我去长江边散步。

直至此时,她才问:“你是从上海来的?不是来做客的,就是来找我的,对吗?”

我并不说自己,反而顺势问别人,“怎么,很多人特意来找你么?”

她点点头。然后说:“你也要造字画赝品卖钱吗?”

“很多人请你造赝品吗?都卖给谁呢?”

“有时是卖给外国人,有时是送给大人物。”

“送给什么大人物?”

她这才一笑,颇有些羞赧,“那我就不知道了。”

我也跟着笑起来,与她在一处茶摊上坐。

她拿茶碗的姿势很标准。

一手擒着茶托,带着茶碗一同至唇边。

一手拿着茶盖,一侧斜压茶中,另一侧则翘起。

放下时,还在用茶盖轻轻滑动。

我猜她大概喜欢喝淡茶,所以此时只用茶盖轻轻的去拨一拨茶叶。

我一问,她才说:“我阿爹从前就是做茶叶生意的。”

后来也到上海去做生意,听说他帮上海的一个大老板平了一桩事,这才攒下家底来。

她说的虽不清楚,但我听懂了,大约这也是意外发现天赋的契机。

“那后来怎么不做了呢?”

她想了想说:“是卖字画的世勋阿伯说,在上海那样的地方,有这本事可不是什么好事。若太多人晓得,怕是要遭难的。于是便劝他回家来。”

“然后呢?你们就在私底下帮他做活?”

“其实也不是。”她清亮的眸子似在闪着光: “是我阿爹病逝后,阿伯到我家来致哀。他想给我点事做做,你也知道的,我有点笨,也做不来其他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