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欢久安(34)
谢宜将药渣倒进竹篓里,又把新的药材放进药罐,加水放在炉子上,连续扇了两三个时辰的风,她的右手又酸又疼,她换左手拿蒲扇,用左手扇风始终有些不太灵便。
谢宜看了眼四周,包括桂娘在内,其他四五个妇人也熬了一天药,扇了一天风,却不见有什么不适,倒让谢宜自愧不如。
桂娘手上动作不停,眼睛却望着雨幕出神,喃喃道:“这雨一下,修堤坝就更难了。”
嘟囔间,瞥见谢宜用左手扇风,她笑说道:“累了吧?休息一会儿。”
谢宜:“无事。”
桂娘:“先歇一会儿吧,待会儿修堤坝的一行人回来,你就去给他们分姜汤。”
为了给他们驱寒,特意熬了整整两大木桶姜汤,冒着热气,谢宜单是站在旁边,都能感到暖意。
修堤坝的人有村民也有淙州城派出的士兵,排着长队,低头小声谈论,听着他们议论的内容,今日新来的昱王带领着他们,修复堤坝倒也顺利,看来不出三天,就可以修好堤坝。
祁煦排着队,一开始没注意,轮到他拿姜汤的时候,才看到给他舀姜汤的人怎么这么眼熟。
蒙着脸,只看得到眼睛,但是这身碧色衣服是今天早上刚见过的。
祁煦:“公……”
“嘘……”谢宜竖起食指,示意他别说话,她一早就看见队伍里的祁煦。
祁煦没再说话,他没想到公主真来这儿帮忙来了。
祁煦拿了两碗姜汤。
一碗自己喝了,另一碗他拿去给帐篷里的温雁,并且把谢宜在这里的事情告诉他。
温雁:“活着就行,随她意吧,记得晚上给她找个住处。”
祁煦:“……是。”
临近黄昏,雨停了,也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今天的主食有白面馒头和玉米窝窝头,馒头得紧着伤员和出力修复堤坝的人,其次才是老人和小孩。
谢宜坐在一棵大树延伸出地面的树根上,她端着碗,碗底是一些素菜,罕见的,她分到了两个馒头。
她才刚坐定,树后就走出一个小姑娘来,七八岁的模样,怀里也抱着一个碗,眼睛却直勾勾盯着谢宜的碗。
谢宜看到小姑娘碗里的是两窝窝头,她又看了眼自己碗里的馒头。
她朝小姑娘笑了笑,虽然被面纱挡着,小姑娘看不到。
谢宜:“小妹妹,我更喜欢你碗里的窝窝头,我用馒头和你换一换,好不好?”
小姑娘眼睛亮晶晶的,点点头,两人交换了吃食。
谢宜无所谓吃馒头还是窝窝头,她对吃食没什么要求,能填饱肚子就行。
“谢谢姐姐。”小姑娘的声音是脆生生的。
谢宜:“去吧。”
三日后。
事情进展得很顺利,温雁带人修好了堤坝,并进行加固,只是被毁的村庄还得花费时间去修缮。
受伤的村民也都有所好转。
谢宜这几日跟着桂娘一起熬药,变得越发熟络起来,桂娘有个六岁的儿子,是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平日里难得会安静待着,今日倒是瞧见他被桂娘乖乖抱着。
谢宜走近一看,发现小孩拧着眉,脸色发白。
谢宜蹲下身,问道:“是生病了吗?”
桂娘:“应该是受了风寒,昨天夜里开始发热、呕吐,没什么大事,喝点风寒药就好了。”
谢宜:“他脸色很不好,还是叫个大夫过来看看。”
谢宜轻轻撩起小孩的衣袖,手指搭在他手腕上,为他把脉。
桂娘:“你还会医术呢?”
谢宜:“略懂皮毛都算不上。”
这是实话,她在冷宫的时候,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和乐舒学武,剩下的时间会跟着师父看看医书,她虽对此道感兴趣,但没学会多少治病救人的手段。
谢宜松开手,他这脉倒不像是风寒,小孩子梦中难受呜咽,只往桂娘怀里钻,桂娘拍着他的背,安抚他。
动作间,小孩子的衣袖又往上缩了一截,白净的手臂上布着几个小红点。
这是……
谢宜把他的袖子往上撩开,露出整个手臂,布满密密麻麻的小红点。
这是……疫病。
疫病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大夫确定了桂娘的孩子感染的确实是疫病,并且不是已知疫病的一种,数位大夫一起研究,也没有立刻得出治病的药方。
得到这个消息,温雁第一时间派人将驻扎帐篷的营地封锁起来,不许人进出,营地中陆陆续续有人出现相关症状,大都是老人和小孩。
营地内用红线划分,将发病和没有发病的分隔开来。
士兵纱布覆面,戴着手套,将已经感染疫病的人抬到红线以左的营帐中。
谢宜站在远处,看着自己的手,她不确保自己是否感染了疫病,到现在她也没有任何症状,但她今早确实碰到了那个孩子。
温雁:“公主。”
三天以来,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为了防止传染疫病,他和其他人一样蒙着纱布,黑色长发用银冠束起成高马尾,玄色衣角溅着几处泥点子。
看他朝自己走来,谢宜往后退了退,制止道:“别……,你别过来,你站远些。”
温雁停下脚步,不确定道:“你……感染了疫病?”
谢宜:“还不能确定,但我今天早上接触到了得疫病的小孩子,所以你还是站远些。”
昱王可是主事人,他要是也病倒了,还不得出乱子。
隔着白纱布,看不清他表情,只听见他说道:“公主不该来这儿的,公主若是真的折在这场疫病中,本王那日在宫门前说的话,岂不是要食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