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欢久安(35)
谢宜腹诽,为什么她感觉温雁每次和她说话都又毒又欠呢。
谢宜:“殿下,如果我折在这儿,那是我自己作死,殿下到时候记得帮我把骨灰带回京城就好。”
“殿下应该很忙,我便不同殿下多聊了。”
谢宜刚走两步,转过身对温雁说:“我如果死了,一定会让人通知殿下,为我收尸的。”
谢宜不能保证自己没有被感染,所以没有选择待在未发病的营帐,而是去了有病人的那边。
芙蕖想和她一起去,但谢宜拒绝了,“你没有接触过发病的人,待在这边会安全些。”
芙蕖:“可是……”
谢宜:“少一个人被感染总是好的。”
芙蕖:“是,公主一切小心。”
谢宜在原本的面纱上又蒙上一层纱布,裹得严严实实,勉强能呼吸。
谢宜还是负责煎药,不过这次没有桂娘和她一块了,桂娘在照顾生病的儿子。
那些大夫讨论之后,写了个方子出来,按照方子取药熬汤,病人喝下后却没有什么好转。
温雁派人去淙州城又请了一批大夫过来,两天了,还是没有得出可以治疗这种疫病的方子。
从这两天来看,这种疫病更容易在老人小孩伤员这类体弱的人之间传播,而身强体壮的成年人不易被传染。
谢宜到现在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桂娘也是如此,虽然脸色有些憔悴,但没有出现疫病的症状。
这次疫病中去世的第一批人,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本就在堤坝坍塌时受了伤,后来又染上疫病,没撑两日就走了。
再后来是两位老者,接着撑不住的人越来越多,染上疫病去世的人无法下土安葬,只能在营地外将其烧毁,杜绝传染的可能。
火光、哭声。
谢宜驻足望着,红色火焰在双眸中跳动。
如果我能随师父认真学医,或许现在是不是能做些什么。
而不是这般……无力。
“长欢姑娘!长欢姑娘!”桂娘朝她快步跑来。
“怎么了?”谢宜以为又出了什么事情。
桂娘激动道:“有救了,有救了。”
“从淙州城来了一位姓鹿的大夫,请求见昱王一面,说是他有法子治疗疫病。”
桂娘急着去见一见这鹿大夫,拉着谢宜急匆匆地往前走。
温雁和祁煦都在,还围了一些其他百姓,两人到时,那位姓鹿的大夫正在将一粒褐色药丸化在水里,然后喂给躺在床上的病人。
他直起身,朝众人颔首:“请诸位稍等片刻。”
鹿大夫是个年轻俊朗的男子,穿着旧长裳,背后背着一个药箱子。
众人都盯着床上的病人,希望那药真能有起色。
人群中有人小声嘀咕:“是不是我眼花了,我怎么瞧着那些红点好像淡了些。”
“确实,好像是淡了些……”
鹿鸣搭住病人的手腕,询问道:“可感觉好些了?”
病人点点头,“是舒坦了些,头也没那么烫了。”
鹿鸣望向温雁,说道:“殿下,看来我的药方确实可以治疗这次疫病。”
温雁颔首道:“那便有劳鹿大夫了,祁煦,带鹿大夫去写药方。”
祁煦:“是。”
周围人皆是松了一口气,有救了。
终于不用再死人了。
这些年少有事情会让谢宜感到欣喜,今日的事算是一件,谢宜连熬药扇风都更加卖力。
压抑忧郁的气氛逐渐散去,得了疫病的病人慢慢好转,接下来就是要修缮被洪水冲毁的房屋。
那些失去了亲人好友的村民心中哀愁,但仍得继续生活,只能收起自己的情绪,积极参与修缮屋舍。
索性朝廷拨的赈灾银两也抵达淙州城,温雁让人去采购了大批修缮屋舍所需要的材料,村民平日里的生活用具大都毁在了洪水里,也需要重新添置。
能做力气活的、会木匠活的、会砌墙铺瓦的,也不分谁家和谁家,都去互相帮忙修房子。
谢宜所在的位置,微微抬头正好可以看见正在帮忙修缮屋顶的温雁。
堂堂一个王爷,干起活来,却是得心应手的,比之村里的男子也毫不逊色。
温雁少时是在军营中摸爬滚打过的,自然不似寻常贵公子,只是他平日里总是一副清隽矜贵的模样,与这勤恳干活的模样反差很大。
他这个人还真是奇怪,难以看透。
谢宜还是不由得感叹:他铺瓦真的铺得很利索!
“姑娘,你这一步编错了哦。”桂娘出声提醒她。
谢宜不会修房子,所以跟着桂娘还有村里其他妇人一起编竹篓、竹篮这类用具。
桂娘很有耐心,一步一步教她怎么编这些,她刚刚分了神,编错一步,只能拆了竹篾,重新编。
桂娘好奇谢宜因看什么分了神,于是就顺着她刚才的方向看去。
桂娘不由得叹道:“这昱王殿下长得可真俊啊,别说未婚的小姑娘了,连我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谢宜显得有些尴尬,低头不语,认真摆弄手里的竹篾。
桂娘时不时在一旁提点她,谢宜学东西快,不一会儿就编了一只不大不小的竹篓出来,只剩最后收尾的一步。
竹篾硬挺,如果不将其收拢隐藏,用的时候很可能伤到人,桂娘先用自己手里的竹篓给她演示,“像这样,一根交迭在一根上,然后用力往下扭,卡进缝隙里面,以此类推,将最后一根竹篾也卡进去就好了。”
谢宜自信开干,仿着桂娘的手法,把迭好的竹篾往下扭,卡进缝隙里,许是她卡得不够深,片刻后,竹篾就往回弹起,竹篾的尖锐处正好划到了她的右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