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夜雨(129)
六皇子面孔涨红,仍辩驳道:“突嘞大军压城,若不作权衡,何以全身而退?再者女子归宿原就为男子,委身于蛮人,未尝不可,若因此保全长安,何尝不是其福分?”
顿了顿,又道,“届时可令贵女入宫躲避。”
见无人附和,六皇子抬手一拍几案,恼羞成怒道:“竖子不足与谋!孰轻孰重竟也分辨不出?”
殿内正是静寂,忽闻廊檐下响起齐整沉重的步伐声。
众人回身去看,见当中一人在一众护卫簇拥之下,到了门外,正是太子。
六皇子眉心一蹙,缓慢起身,问:“阿兄禁足于府中,怎未经宣召,冒然来此?”
太子以锦帕掩唇,低声咳嗽,未作声,举步迈入大殿。
因昨夜沾染了些许毒酒,到底伤了身,毒根尚未拔除,难免虚弱,近旁骆十郎在他臂弯托了一把。
宫人当即搬来圈椅,扶他落座。
尚书右仆射乃是两朝老臣,率先道:“太子殿下来得正好,圣上弃城,长安无天子坐镇,传诏勤王,恐难令人信服,吾等请殿下即位。”
陆续有臣子附和,点头称是。
六皇子大惊失色,“父皇命我监国,并未传位于太子。”又问:“可有诏书?”
谢治尘淡淡道:“储君即位,名正言顺。”
言虽未必在理,他身后却是中书省。一向刚正不阿、口不饶人的王中丞也未出言反驳。如此一来,众人即可看出,太子已获省台支持。
再观迎太子入宫的禁卫,多是南衙诸卫将军、大将军。以裴国公为首的世家自是拥立新君。
反对太子继位的则多是当初跟随张司窈的党羽,因顾虑太子登基秋后算账。
皇帝近年来行事有失偏颇,已有昏聩之象,如今强敌压城,又悄无声息地外逃,祸福难料,拥立新君或有一线生机,原本观望的臣子暗自权衡过,亦纷纷出言附和。
太子照例需推拒一番,“当有父皇诏书。”
宗室无人发话,青罗道:“以天子之名诏令勤王,方得名正言顺,现下除了阿兄,何人有资格即位?望阿兄为长安百姓,为了大周,受命于危难。”
太子几经推让,终究推让不过,点头应下。殿内众人随即山呼万岁,贺新君即位。
帝位更迭不过顷刻之间,六皇子只觉浑浑噩噩,一夕天降鸿福,得父皇青眼,大权在握,离大位似只一步之遥,一夕又为人撤下偶然加身的鲜亮毛羽,万般荣华皆为虚幻。
他随众人贺拜新君,惟恐此前举动已将其得罪,献媚道:“陛下,臣有一计可解长安之危。”说罢,将他方才议和之策复述一遍。
皇帝闻言咳得两颊通红,“不可!”
青罗立在一旁,低声询问:“陛下可还撑得住?”
皇帝道无妨,额上却是冷汗淋漓。
此刻无暇歇息调养。先是与众臣议事,火速拟诏发往各道,命其赶赴长安勤王,各道会否发兵,几时发兵,却不得而知。
再是下令开城门,放百姓出城。
怎料不出半日便传回消息,百姓出城后遇上劫杀,只不知是突嘞人所为,抑或有人趁机裹乱。
虎贲营驻扎于城南,闻讯前去抓捕,匪徒已不知所踪。推测多半是突嘞的先遣兵,外出打探消息,以其行事风格,遇上“肥羊”,不妨顺手一宰。
守不得,离不得,城中一时人心惶惶。
黄珍儿昨夜携人出城查探,约莫申时,脸色凝重地折返。
青罗观她神色,心也跟着沉了沉。
情况比料想中更坏,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北衙精兵又已撤离长安,现下出城击敌无异于螳臂当车。
为今之计,只盼能延挨些时日,好叫援兵赶赴长安。
黄珍儿合上卷册,叹道:“突嘞主将,公主也识得。”
青罗疑惑地望着她,她从未结交过突嘞人,便是前世也不曾识得半个。
黄珍儿非是有意卖关子,倒似难以出口。
“此人因娶了突嘞公主,突嘞国君赐其名姓乌乞努,便是逃亡在外的二皇子。”
青罗倒吸了一口凉气,难怪突嘞此番无故进犯,又行兵神速,如入无人之境,高见充怀疑关内有其细作,怎知是二皇子引敌入关!
“关中乡县已遭洗劫,最迟后日,突嘞便会兵临城下,”黄珍儿沉默片刻,想起来问,“杜仲可有消息?”
青罗摇头,尚不知杜仲耽搁于何处。
黄珍儿道:“二皇子劳师动众引兵来围长安,必有所图,非是只为寻仇。”
青罗若有所思地点头,自榻上起身,来回踱了几步,“我去趟宫里。”
皇帝闻知此事,呆了半晌,喃喃道:“竟是二弟。”
青罗问:“陛下有何打算?”
皇帝将手中的笔搁回笔架,思忖片刻,竟是松了口气,乐观道:“既是二弟,倒也好办。”
他咳嗽几声,又道,“二弟乃大周子民,想是一时义愤,才犯此大错,朕可派使者前去与他晓以利害,抑或他有所求,若是合乎情理,朕力求满足,无论如何,必得保百姓无虞。”
青罗心底失望,不敢相信她这长兄竟天真至此,“若他野心极盛,意在帝位呢?”
皇帝怔了怔,“他若肯放过百姓,便是给他又何妨。”
血色晚照透窗而入,在宽大的御案上落下斑驳的格影,新帝苍白的面容一半隐在暗影中,恍似毫无生机的纸偶。
“二皇子如今名唤乌乞努,不过是突嘞的傀儡,”青罗暗自叹息,“陛下可曾想过,若将帝位拱手让他,与将大周让与突嘞何异?突嘞破城后如何作为,岂是傀儡能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