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女只想当权臣(49)

作者:罐装可可豆 阅读记录

他的声音沉若晚钟,低低地撞入听者耳内。

靖王此话说得极为有趣,他之于世子煜,别来无恙之别,究竟说的是赤水一战的交锋,还是宫中行刺的那一面相见?

又或者,只有“襄世子”三个字是对他所说,余下“别来无恙”,问候的却是另外一人?

闵煜顺着靖王的目光,看向跟在身后半步的戚言。

女谋士反睨他一眼,似是在说:看我做甚?

闵煜便笑,回过头去与靖王回道:“承蒙靖君关照,诸事顺意,遇难成祥。”

话也说得巧妙,暗里透着股讽劲。

戚言便立于侧旁无声而笑。

靖王看着眼前一幕,两人一来二往,好似眉目传情,只觉得碍眼极了。

才不过多久未见……

他心底冷笑。

“襄世子,何不就坐?”他似是随口一言,话里听不出喜怒。

既然两国会盟皆已到齐,自然应当入席了。

可大殿之上,两国席位却并非齐平。

靖王高居上首,襄君的案席却设于阶下。

既是和谈,本该两国座席不分高低,靖王却俨然一副宗主地位,好似襄君不过觐见的臣属。

闵煜看了眼自己的席位,神色故作诧异,而又很快变得了然,袖手好似委婉道:

“常闻大靖富强,却不曾听闻靖国缺木料,乏巧工,这会盟之地……高台未建便也罢了,大殿之内竟也凑不出一对同样式的案几,靖王有难言之隐,何不将会盟之地定于襄国?”

“我襄地虽乱局初定,百废待兴,可靖王若来,襄国上下也必会做好待客之道。”

好一副贴心模样。

不消国君示意,靖王身边的近臣接过话头,拱手道:“听闻襄国国君新丧,世子尚不曾继位,恐不宜与我王平坐。”

礼数似足,话里含义却不见谦和。

这话半是挑明,却也说得讨巧。

若论身份,世子的确不及国君,可两国和谈,国君世子都象征本国,此处论高低,便是让襄国也矮了靖国一重。

闵煜听了这话,倒也不恼,而是叹道:“煜代公父谢过靖王惦念。”

“遥想公父临终时仍念念不忘襄国中兴,愿战乱平息,若知今日盟会,在天有灵也定会垂眷。”

“煜恳请靖王与我下高殿,同为公父祭酒一杯,既托哀思至黄泉,亦作靖襄两国消兵和解之用意。”

古人道,人之身死,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靖王坐得再高,又怎及得上襄王在天之灵所居之高?

靖王神色淡然道:“襄世子好辩才。”

闵煜只谦逊笑道:“圣公以礼治天下,靖襄虽远天子王畿,然则礼法不可废也。”

戚言仍在他身侧,落后半步的位置,听着他如是说道,不由得弯起唇角,用只两人听见的声音点他一句:“行了。”

莫要得寸进尺。

襄世子便侧首看她,笑着眨了下眼。

再看靖王,却已是拂袖踏阶而去,徒留一个背影。

靖王两肩宽阔,哪怕负气离开,看着也甚是威武。

“世子请吧。”别看了。

“戚姑娘请。”襄世子在寒风中谦让,面上的笑容和善到仿佛单纯无害。

于是,靖襄会盟,便以祭奠襄国先公为始。

襄世子请史官记:靖襄硫鸠之会,靖王为襄公献酒祭奠。

祭祀礼毕,宫人于台下设案,两方案几总算持平。

和谈之事并无太多利益掰扯,襄国早已失地尽复,一刀一剑夺回的国土,再谈割让也是空言。

只是最终将要敲定盟约时,靖王忽然道:

“两国战火在前,如今和谈,为表诚意,襄国与靖不若换质,以示盟约稳固,两国永结同好。”

靖王此言一出,周遭静了一息。

按说以中州诸国而言,两国往来,不论结盟谈和,换质都是常有之事,算不得出格要求。

只是——

“靖王说笑了,”却是戚言代世子道,“靖王无兄弟,襄君无子嗣,两方公室皆唯国首耳,何来换质一说?”

两国的公室死得都只剩一人,好巧不巧,无论哪国的血脉,还都是靖王奕所杀。

靖国倒是还有位长公子,此刻却下落不明。

眼下换质,的确找不出合宜的人选。

——总不能将国君都换了去。

靖王却笑,眸光沉沉,落在她的身上,仿若实质一般:“公室无人,谋臣也可。我见戚姑娘深得世子信重,不若由姑娘代襄室为质?”

襄国一方一阵骚动,反观靖国随行公卿侍从,皆是眼观鼻,鼻观心,似半分反应也无。

戚言:“自古只听闻公子为质,从无谋臣为质的道理。”

靖王略一沉吟:“戚姑娘所言有理,那便不换质——”

“而改为联姻,何如?”

襄国一方的窃窃私语一时凝滞。

靖王浑然不觉自己口出什么惊天之言,自顾自道:“我见戚姑娘智谋过人,样貌姝丽,甚心喜也,还请襄君割爱,将她嫁与靖国为后,永结同好。”

靖王话音落,襄世子抬眸,面沉似水,竟是难得动了怒意。

他欲发难驳斥,戚言却按下他的手腕,笑说:“靖王提议不无道理。”

襄世子一下看向她,神情满是不可思议,震惊不解。

靖王面上笑意舒展,似是对她的顺从满意至极。

戚言继续道:

“不过民女本是靖人,辗转来襄却是客居,按靖王所言,更该是我这靖人,联姻于襄。”

此言既出,石破天惊。

襄世子眼中惊异半分未少,像是从未想过戚言竟会如此答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