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知县的粗鲁小妾(151)
“朕才登基不到一年,就擅自更改父皇的政令,让满朝众臣和百姓该如何看我。”
人人都称李嘉颜为仁君,年号也改为至仁。
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他即便内心再想复推桑蚕,也是不会下诏的。
如今李嘉颜就想找个合适的理由,能堵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可先帝已驾崩半年了,也不能再开口说话。
正在李嘉颜一筹莫展之时。
齐思远气定神闲,回道:“回皇上,先皇虽不能明说,却给了暗示,他支持陛下复桑蚕的新政。”
李嘉颜愣住,而后神色凝重,训斥道:“思远,不可胡说。父皇从未改过此政令,哪里来的暗示。”
齐思远嘴角微微扬起,从容说道:“回皇上,先帝的陵墓周围遍生幼桑,这便是暗示。”
第77章 第七十七章
李嘉颜双目瞪大, 眼底快速闪过震惊和激动。
齐思远继续说道:“臣,有一日到宗正寺办差时,听人提起。”
“臣本不信, 皇陵这种尊贵之地,只会生出松柏此类的庄重常青乔木。”
“然而, 臣亲自到先帝的陵墓去查看才知, 宗正寺的人所言非虚。”
“先帝皇陵周围遍布桑木。”
“据守皇陵的人告知,自从去年先帝入皇陵后, 就陆陆续续长出。如今半年过去, 已长成纤细柔软的幼桑。”
“臣不懂玄黄之术, 皇上可以让钦天监的官吏们再去查看一番。”
齐思远说得如此明白。
李嘉颜当然要接招, 神色兴奋, “此乃天意, 天意也!”
“既然父皇在天之灵给了朕一条明路, 朕如何会错过。”
“思远, 你说得对, 这就是父皇给朕的暗示, 给朝中众臣和百姓的暗示。”
大兖往日就是种桑蚕大国, 尤其中土一带, 冀州、青州 、榆阳、江南和蜀地一带。都盛产农桑。
那时大兖的生丝丰产, 虽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平常布料, 却价格公允。
远销番邦, 堪称佳品。
只因大兖与北戎和西凉两国大战后, 大兖粮食短缺。
先帝才草率地做了如此决定。
李嘉颜作为一名仁君, 御极不到一年。
当然不会让人非议他篡改先帝政令, 有违孝道。
此时有了这个理由,任凭谁也不会私下, 妄议他这个天子的不是了。
大兖复兴桑蚕迫在眉睫,否则每年都有一笔丰厚的银子,将会流向两个弹丸之国以及其他番邦。
等是等不来,大兖也等不起。
那么制造一个便是,自先帝葬入皇陵后。
齐思远便暗中让人栽种了桑苗,等守陵的人发现时,幼苗已长得生机勃勃翠色欲滴。
他们是不敢妄动皇陵的幼苗。
而且齐思远也派人时常照看着,等的就是这一日。
李嘉颜在国事上遇到难事时,总会第一个找到齐思远。
这也成了他多年的习惯。
齐思远不负他的期望,也没让他失望过。
办法有了,接下来便是推下。
先搅乱外番的生丝市场。
李嘉颜吩咐汪德海宣皇城使孙少语。
后面的事齐思远也不便旁听,“皇上,臣还有事,先行告退。”
李嘉颜看齐思远气色不好,甚至还时不时地轻咳几声。
问道:“思远,你身子怎么了?”
“这几日,朕瞧你不对。韩云去宣张太医,就到这长乐宫来。”
齐思远知道自己的病根,他可不想被太医瞧出忧伤成疾,跪求道:“陛下龙恩,臣不胜感激。”
“臣并无大碍,只是那日不小心受了风寒。臣在府上请了大夫,每日都在饮汤药。”
“万不敢因自己的小事,耽误了皇上的大计。”
此时,孙少语已在殿外等候。
此事不止在京城实行,还有重要的郡县,都需周密地安排。
的确马虎不得。
“即使如此,你先退下,若是朕看你几日不曾好转。”
“那朕就让太医去你府上。”
齐思远微微低头,眼中快速闪过一丝忧伤,慢慢退出了大殿。
他缓缓走在宽敞的宫道上,无论他回眸多少次,身后都不会再有他熟悉的脚步声了。
齐思远也看到了阮娇娇的决心,他不甘心又能如何?
只能强逼自己回到没有她的日子,哪怕再难他也要忍着。
也因那日从书院回来淋了雨,染上了风寒。
汤药每日都在饮,就是不见好。
大夫的原话便是,肝气郁结需静心调养,不然饮太多的汤药都无济于事。
晌午后,朝堂之上也传开了,先帝爷在天之灵的暗示复桑蚕。
而后是京城的大街小巷,听说南苑和百濮生丝又要涨价,引起大兖臣民众怒。
次日早朝,朝中大部分官员上奏,赶出南苑和百濮的生丝商,复大兖桑蚕。
内阁们极力反对,说事情太过巧合,其中必定有人暗中作梗。
而支持复兴桑蚕的官员辩驳道:“作梗又如何,那也是为了我大兖好。”
“难道,你们还想看南苑和百濮在大兖继续嚣张下去吗?”
这时,内阁次辅礼部尚书冯翔久把笏板一抬,又说道:“大兖的太仓空缺,还不到复桑蚕的时候。”
给事中宁松一听,当着皇上和群臣的面,仔细翻阅起来太仓粮食入库的记录。
最后总结一句话,太仓粮储明年便可回满。
而他手上的另一摞账本,则是每年两国以及其他外邦,在大兖所赚的生丝银两。
通过直观的数据,反对的声音就更多了。
这一点户部尚书秦文新心中有数,作为李鸣玉最为看重的内阁次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