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冬一怔,顿住两秒,一股红热立马从她脸颊蔓延到脖子根。
她去扯他手上的卷子,指关节绷得很紧,可那股劲儿用在拉扯上的非常少,倒像在用力按自己的手指,低声道:“还、还给我。”
棠冬垂下眉眼,抿住唇。
可能意识到自己刚刚说错了话,车内安静片刻后,周凛白主动开口缓解气氛,音质疏疏清冽。
“我们高一开学见过,你记得吗?”
高一开学典礼结束,潮水一样的新生朝气蓬勃从礼堂涌出来。
那年市里出的中考卷子刁钻且超纲,难倒大批尖子生,周凛白以断层般的总分第一被旭城一中敲锣打鼓迎进来。
开学又恰逢建校五十五周年,典礼办得格外隆重,地方台有两个记者来校采访,想着一男一女,画面好看,刚从礼堂出来的棠冬,莫名其妙被拉去配合。
女记者热情一推,她就手僵脚麻地站在了周凛白身边,他个子高,在她慌张的余光里,只能看见他穿着蓝白校服的周正肩膀。
“女孩子再站近一点,先拍张照啊,看一下镜头。”
镜头一闪,拍照结束。
简单交流后,男记者举着采访话筒明知故问周凛白的中考总分。
男记者像刚刚才知道似的惊叹。
他回答之后,话筒不出意外地怼向棠冬。
那一年旭中计划招生一千三百人,没有招满,棠冬就是后来那小批幸运的切块生,所以进校成绩排名是倒数,吊车尾本尾。
她报出低了周凛白快一百分的成绩,电视台的两个记者都呆住了,不知道怎么接话。
因为采访脚本上写的总结词,不仅对仗工整,还颇有种少年得志、凌云瞰山的意气风发。
正常流程被打断,棠冬看到记者临门一脚把稿子上的“傲视群雄,谁与争锋”,峰回路转改成了一句险些结巴的“大家都有,光明前程”。
这丢脸旧事,他问她记不记得,她当然不可能忘,可棠冬实在不想再提。
回避似的扭开脸,她望着窗外后退的风景说:“不记得了。”
之后又是安静。
棠冬说车子不好开进去,就让司机在路口停下,一边下车一边同他说:“下周一不用来接我了,我明天去拆石膏。”
“明天几点?”
背后响起的声音,叫站在车外的棠冬脊背一顿,她拉起胳膊上滑落的书包肩带,低声说:“不用你陪。”
说完,一瘸一拐走远。
棠冬觉得,他嫌她笨,肯定也会嫌她笨手笨脚。
等棠冬完全伤愈,她望着桌上的樱桃发绳,不免低落地想,她跟周凛白之间,偶然得来的短暂交集,到此为止了。
紧接着,周家请他们一家吃饭,宣布双喜临门,棠冬痊愈,而在周凛白接送她上下学的两个月里,周延生和小姨破镜重圆。
他们十八九岁相恋,因为外婆瞧不上当时的周延生,硬要小姨嫁给同省的公务员,棒打鸳鸯,导致小姨所嫁非人,结婚没几年又离了婚,吃了不少苦。
两人兜兜转转再重逢,也算圆满。
除了外婆,桌上明显还有一个人融不进这喜气氛围。
周凛白。
小姨比过他们的年纪,棠冬小一岁,该叫一声哥哥。
棠冬不想喊他表哥,便假装吃菜沉默,等着席上更热闹有趣的话题将这个问题盖过。
她更不敢去看周凛白。
他神情里的反感几乎已经不加掩饰。
和他这点可称奇妙的机缘,又在脑子里绕了一遍,伸出窗外的掌心一湿,棠冬倏然回过神来,站在小窗边,仰望浓稠夜幕。
真下夜雨了。
淅淅沥沥,湿湿凉凉。
小姨在电话里提议:“国庆之后要连上一周课吧,棠冬,放假了你就来小姨这边吃饭,刚好你跟周家的车一起过来,好不好?”
忽而,棠冬想起他今天在菜店说的话。
你小姨跟我爸结婚,那是他们的事,我们不会因此产生任何关系……
我不是你的什么亲戚……
棠冬抿住唇,调子上扬,拒绝地“嗯”了一声。
“我……我不想去。”
作者有话说:
5、05朝冬
婚礼是国庆办的,结婚证暑假末尾就领了,撇开彼此仍停留在二十岁左右的青葱记忆,周延生和孙若算是闪婚。
孙若离婚多年,无子无女。
前夫酗酒家暴,一次将她推下楼梯,楼道钢筋刺穿小腹,导致孙若今后不能生育,因此外婆和孙萍虽大骂前夫,但也劝孙若能忍则忍。
毕竟没有了生育能力的女人,在她们眼里就像彻底过时的商品,哪怕打折,也很难卖得好了。
孙若却不听,只差跟外婆直接断绝母女关系,刚出院就将前夫告上法庭,离婚,拿赔偿。
之后回了旭城,当过保险销售,也开过服装店。
小地方的特色是人一闲,舌根就忙着嚼起来,这些年流言蜚语没少听,孙若也不管,不愿意将就再婚,家里一劝二催,她忍着喋喋不休的数落,跟他们淡了来往。
唯一能叫她上心的也就只有外甥女温棠冬。
听完孙若这些年的遭遇,周延生心疼不已,当即握着她的手求了婚。
她面容虽染了风霜,但心底依旧善良,经商多年,这是很打动周延生的东西。
领了证,便请她搬来明悦小筑当女主人。
婚后更是事事听从孙若的意思。
早餐桌上,周延生问起:“不是说放假接你那个外甥女过来玩吗?司机去接了没有,中饭过来?”
国庆假期落了雨,连下三天,气温骤降,等再出太阳,日光也掺了清寒气,早间的窗支着,小股秋风混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