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渔家四时鲜(12)

作者: 朽月十五 阅读记录

硬生生给拖到二十来岁还没成亲。

可蛇胆又赚不了太多,勉强混个糊口罢了,连给大儿子治腿也做不到。

听道江盈知说的,她那黝黑的脸,也好像变得黑灿灿了些。

“不止啊,你们这样把蛇肉风干,吃又不好吃,好好东西糟践了,”江盈知并不藏私,点着蛇背处,“从这从头到尾割了,切下来晒干,包得好不潮能放半年,泡开再煮滋味好多了。”

她把海蛇交还给王三娘,想起在门口看见那一瘸一拐的身影。郑重道:“鲜海蛇杀了后,把头和内脏去掉,泡在酒里,泡得久些,别喝。擦在腿上,哪怕是里面骨头疼,也有用,天天擦,台风天也能熬过去。”

王三娘捏着海蛇,指甲陷进了那风干蛇皮里,发出细微咔嚓咔嚓的断裂声。

断过腿没接好的人,每逢阴冷寒潮,骨头缝里都是胀疼的,压根没法子走路,一夜夜生熬。

“你说的是真的?”王三娘哑着声问。

江盈知用过才敢说,她外婆去世前,腿脚已经不能走了,她天天擦蛇酒,叫老人家勉强走得不那么痛苦。

“真的,好用的,再多吃点蛇肉炖汤,不要过量,”江盈知把今天来意说完。也不管呆在那的夫妻俩如何想,只把鱼丸汤取出来,“我还做了些鱼丸,伯娘你和陈大伯趁热吃。”

王三娘用充满热切的眼光看着她,松开海蛇干,缓了缓说:“叫我阿姑吧。”

伯娘叫的虽亲,却远不如娘家这辈的称呼。

江盈知也不扭捏,喊道:“阿姑。”

两个人便生出了点真亲姑侄的交谊来。

江盈知觉得人家待她个生人也好,肯叫船接船送,又挖蛏子送来,她也得回报些才好。

而她这样的举动,又叫王三娘心里像是滚水沸了一样,烫的起了一个泡,又结成疤,留在那,时时刻刻都记得。

起身送江盈知出去时说:“明儿再给你送些蛏子来。”

王三娘实在摆不出长辈的慈爱,只好说:“要是用到船,只管说一声。”

“明儿下晌去渔港,还要麻烦大伯,”江盈知笑着转了口,“是姑父。”

“海蛇炖不好就来找我阿。”

她提了空篮子空碗走出去。

王三娘送她好一阵路,回来后才说:“记着人的情晓得不?”

“晓得了,”陈大发点头,又说,“我这会儿就去抓几条海蛇来,一条炖了给强子吃,再泡点酒行不?”

“吃鱼圆先,明儿再去,”王三娘认得这东西,海浦管叫鱼圆,难做得很,怪道人家费心。

她喊了瘸腿的强子来,又叫了小儿子,叮嘱顺子,“你明早别给我赖着,给你小满姐拾蛏子去。”

顺子塞了一整个鱼圆,好吃得猛点头,陈大发又拉着强子嘀咕。

第二日待江盈知洗完衣裳,换上小梅她娘的栲衫后。收到了没有泥沙的蛏子,王三娘给挑来的,小梅有些瞠目结舌,怕是把满滩涂活着能喘气的蛏子,全都活捉了来。

能熬三大罐蛏油,再晒十来个竹匾的蛏干。

王三娘还说:“不够再往另一片滩涂那挖去。”

江盈知连忙拒绝,别把这仅剩的土陶给熬烂了。

上午便在海娃和小梅剥蛏子,江盈知做鱼丸中度过了,中午仍吃了一顿鱼丸。

下晌她开始用磨好的竹签穿进雪白的鱼丸里,王三娘借给她个炉子,烧土灶的炭仍留着,江盈知决定到渔港卖烤鱼丸。

第06章 一串烤鱼丸

这一次到渔港,要先去交税。

河泊所的小吏坐在间小屋里,鱼汛期都在这收税。

他探出头来问,“带的什么?”

江盈知把一桶鱼丸拿给他瞧,小吏好脾气地说:“这不用缴,日用食物,杂鱼杂果蔬菜,竹草蒲草器物,农用器具免征课税。尽管去吧。”

“只别占着人家铺子前的地了,这样我们也没法子帮你。”

“怪道我说他见了咋不抓,”陈大发摸摸后脑勺,他一直还觉着是自己机灵劲上来了。

小梅也喜滋滋收回五文钱。

既不用交税,江盈知想,那就不用再苦兮兮蹲在墙角。

渔港的大道很宽很长,青石砖铺地,尽头是高大的城门。大道一边是商铺,酒旗招幌高悬,而另一边则为大大小小的鱼行鱼栈。

两边近海滩处则扎起很多棚子,渔民的棚子大多都是用竹子撑起,罩几张破布,卖的鱼鲞鮳头,蒸番薯糕之类。比昨天赶早卖的人多些,江盈知没瞧到上回卖鱼杂粥的女人。

陈大发帮忙把炉子移过来,而后蹲在一旁的海滩上,跟扯网的渔民打听闽省船户的事。

而小梅生起炉子,江盈知则在炉子前搭了一块略高出些的木板,她选的是背风处,沙子不会随海风飘过来。

一把三个的鱼丸在水桶里浮着,她拿出十几串放她做好的竹架上,凳子撑着,刚好能沥干水分,再盖一层洗过的布,能防风沙。

旁边撑开袋口卖虾米的大娘看得一脸古怪,挪了挪矮凳,上半身倾斜,“你们俩这卖的啥?”

“烤鱼丸,大姨你要不来一串?”江盈知问她,手上拿着三四串鱼丸,放在火上小烤。这些鱼丸全都已经煮到八成熟,只要烤到表皮金

黄,满满出油就成。

没有甜面酱、辣酱这种蘸酱,江盈知就刮了点蛏油,油滴进炉子里,滋滋地响。

大娘看着白蓬蓬又圆乎乎的东西,屁股脱离了凳子,小走几步上来,蹲着问,“鱼肉做的啦?”

“啥鱼呀?”

江盈知刚想说剥皮鱼,小梅在背后扯了扯她的衣裳,她想起来,笑道:“是海里的杂鱼,肉少,剁了搅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