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交了沙雕穿书系统(313)
但此种操作实在拙劣得叫人发笑。要想堆积出账册中的产量,那仅仅一株三穗五穗都未必足够,起码得十穗往上方可……昔日尧舜治世,政清人和,圣德懿行垂于天地,也只不过是有一株九穗的吉兆而已;而今别院官吏报出这样的产量,难不成至尊的功德还要远迈尧舜,凌驾三皇么?
……说真的,这马屁拍得这样低级肉麻又尴尬,简直有种阴阳怪气的错觉。
如若是在往日,台阁重臣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笑话。他们大抵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顺带着在自家笔记中叙上一笔,努力让这小事留名千古永载史册……但现在毕竟时殊世异,一时实在不宜与至尊闹得太僵。宰相犹豫片刻,终于还是决定出手挽回朝廷的颜面。
“那么你去给田庄得人传话,就说这样的事情,总该有个凭证。”他淡淡道。
眼见司农官表情犹豫,几位大臣低垂目光,心中却难免有了哂笑——此所谓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当朝理政终究还是要他们这些士子读书人;纵使齐王有邪祟妖孽助阵又能如何?在这样得要紧事务上不还得仰仗诸位见多识广饱读经术的大臣?
——没有士人的指点,恐怕王府连个祥瑞都造不好吧?
但这哂笑一闪而过,却见司农官面色迟疑,小心的从衣袖中抽出了一株饱满茂密、谷粒累累的……稻穗。
·
杨尚书抖抖衣袖,递来一节饱满茂密、谷粒垂累的稻穗。跪坐下首的崔常侍伸手小心接过,上下仔细打量一眼后,神色不由立变。
——与诸位高门公卿不同,崔常侍早年希慕东晋陶渊明的品行,曾在庄园中开辟农田、亲身耕作,因而对田亩之事颇为熟稔。正因为熟稔,他才一眼看出了门道。
“一株数穗,一稃数米,这是嘉禾啊!”他脱口称赞:“ 猗猗嘉禾,惟谷之精。这是盛世降至,国政修明的吉兆!——此等异物,不知前辈从何处得来?”
“异物,吉兆?”杨尚书冷笑了一声:“你出城门往西北角走吧,那里有数百亩的‘吉兆’呢!”
第155章 谷种
崔常侍目瞪口呆、作声不得, 几乎怀疑老前辈是心态失衡发了疯。他迟疑良久之后,小心开口:
“真——真是数百亩?”
以崔常侍德见识而言,在大量稻谷麦穗中筛选出这样一株数穗的“嘉禾”不算什么难事, 毕竟天数穷通不定,茫茫然不可预料……但要能种出数百亩的“嘉禾”, 那就不是什么天意侥幸的事情了,简直像骑在谷神头上发号施令, 将一切常识践踏成烂泥。
对于种了数年稻谷的崔常侍来说,这种匪夷所思的结果当然不可想象。他愕然望向杨尚书, 却见尚书大人缓缓颔首。
“我亲自派人看过。”杨尚书道。
“那——那怎么可能?”崔常侍大惊失色, 结结巴巴:“如,如此一来, 还有什么祥瑞——祥瑞可言?《诗》、《书》所载的瑞兆,怎能如此易得——”
眼见自己这后辈颛顼迟钝、离题万里, 杨尚书听得大皱其眉, 终于忍不住出声打断: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顾得上《诗经》、《尚书》?!”他厉声道:“祥瑞与否又有什么要紧?要紧的是这数百亩重穗的‘嘉禾’!有了数百亩就会有数千亩,数万亩!数万亩一株数穗一稃数米的稻谷,产量会是多少?要不要动用你那个被经术典籍塞满了脑子, 好好扳手指算一算?!”
崔常侍当然很熟悉谷物的收成,但犹自难以置信:“前辈的意思是——”
“子贡问政于孔子,孔子只说了三点,所谓‘足食, 足兵,民信之。’”杨尚书面无表情, 语气森冷:“粮食充足军备齐整,百姓才能生出信心, 天下就会大治。这是圣人所传,万古不易的道理。这数百亩的‘嘉禾’一旦收割,收成会是一般田亩的多少倍?收成多了粮食就会多,粮食多了就能养好军队,养好了军队百姓就会生出信心。到时候天下晏然,四海升平——然后会发生什么?”
崔常侍或许颛顼迟钝,但终究不是脑缺;前辈仅仅寥寥数语,他已经自动脑补好了接下来的走向——如若手中粮草丰沛充裕,至尊招揽人心安邦定国便易如反掌,届时河清海晏大权独揽,总不能指望陛下宽仁慈悯、既往不咎,能放过他们这些侵夺君权的士人吧?
乱世的君主秉性各异,但在秋后算账这一点上从不令人失望……鉴于至尊似乎从未展现出高抬贵手的怨种情怀,崔常侍思之再三,不由得从打了个从头到脚整整齐齐的寒战。
杨尚书冷笑了一声:
“天下纷乱已久,人人都想吃口饱饭。一旦让百姓知道这样的收成,那人心思定,顺昌逆亡,从此不可更改。”他冷声下了判断:“如果真让至尊笼络住了人心,那么大权在握说一不二,只要派出一个狱卒,就能将你我轻松料理……到那个时候,纵使想求一全尸,只怕也是奢望了。”
崔常侍冷汗淋漓,惶恐不能自己,只能推开几案长身下拜,行最为郑重的礼节。
“小子,小子愚钝。”他嘶声道:“一切——一切唯前辈马首是瞻。”
杨尚书端坐不动,甚至没有伸手扶一把自己官场上最为得意的门生。他面色平板僵直,目光径直掠过了崔常侍匍匐的后背,望向了几案香炉上起伏不定的烟雾,仿佛在端详幻象的形状。
“听说曾有人登门拜访过韦侍郎的夫人?”他忽地发问。
·
随着夏粮收获的时节渐渐临近,城中也悄然多了流言。按理说这是惯常会有的事情,毕竟夏日午后炎热无聊,农家往往会传些怪谈打发时日。但这一次的流言却绝非往日的社神狐鬼、荒谬不经,反而传得是有鼻子有眼——不少人在茶余饭后说得信誓旦旦,声称自己在城外看得清清楚楚,那绵延数百亩的所谓“示范田”长得是青葱茂密、茎秆粗壮,垂下来的麦穗有那么粗那么长,麦粒足足有枣核大小;而这样好的庄稼在田土上挤挤挨挨起伏数百丈,一眼望去便如绿纱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