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佳肴:小厨娘她美又娇(122)
只要咱们三个在一起,不管在哪,就是家!
咱们三个一起过年也挺好,不用到处跑着拜年,不用被祖父父亲指挥的团团转,想干嘛就干嘛,多好!”
佳肴猛点头:“二哥说的对!去年过年我跟大哥还是在船上过的呢,今年咱们三个在一起,一定比在老家更热闹。”
待沈明远去了杏花巷,佳肴在集市上逛一圈。老家的这个时节,多是卖青皮萝卜和大白菜的,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提着麻袋上街买萝卜。
回家后,全家人都切萝卜丝晒萝卜干。母亲总比旁人晚去几天,那时候大个的好萝卜会被挑完,剩下的小萝卜就会便宜很多。
但是晒萝卜干一点也不影响口感。一般人家都是切成细丝,妇人之间有个不成文的比试,那就是谁家萝卜丝又脆又细,就说明那家妇人手最巧。
第120章 新安的变化
偏偏佳肴喜欢吃粗点有嚼劲的萝卜丝,母亲便切粗些,从此退出与邻家大婶的比试。
晒萝卜条多是兄长的工作,他不许母亲和自己爬梯子,总是自己端着装满萝卜条的簸箕爬到屋顶上晒。
想到这里佳肴默默抬头看了眼天空,今天的天气很好,盐农们肯定能收一场盐!
直到眼角那股湿热退去,她才买了些萝卜回家。
见兄长在书房看文件,佳肴倒了杯热茶过去:“哥,我买了些萝卜,帮我一起切条吧!”
沈明觉立即收桌子站起来道:“好啊!为兄也想吃萝卜条佐粥,走吧!”
两兄妹切了几个萝卜,沈明觉突然低声道:“我也想家,想帮母亲打糍粑,杀年猪,晒萝卜条,蒸米酒。
只是为兄职责所在,必须把这新安当家呆满三年。但是你们不一样,你们不必非陪我在这里忍受清苦。
无人能让为兄回家,但为兄可以让你们回家!”
佳肴握住兄长的手:“我明白的,二哥也明白,但是大哥你还不明白。
我们陪你没有一丝不甘愿,因为我们是家人,是至亲。
别说岭南,就是刀山火海也愿意陪你走下去的人。要回家,只能是咱们一起回!”
两兄妹相视一笑,切完一大筐萝卜丝,沈明觉熟练地拿到屋顶上晒,结果被上门的县丞给看到。
不过一天就传遍全城,沈大人高风亮节啊!亲自晒萝卜干,当真是俭朴致极啊!
上行下效,结果县衙官吏都晒起萝卜干来,站在高处往新安的屋顶上一看,一片片一排排,全都是青白的萝卜。
新安盐产的多,别处不知道,当地的盐价是降下来了,连普通百姓都买了许多海盐储存,腌咸菜都舍得放盐了。
加上新安的青菜多,家家户户拉绳子晒菜干,门口放几个大坛子腌酸菜。
因为来杏花巷的商队,除了买蚊香、河粉、干海带,还会收一些品质好的干菜。
所以百姓晒干菜才积极了起来,不像之前菜收多了就是喂牲口,而现在,都知道挑好的或晒或腌了。
不知何时起,也许是新安城变干净那天,也许是晒盐法推行那天,新安县城似乎变得活力起来了。
不像刚来的时候,到处一片脏臭狼藉,往来百姓神情麻木,面容枯槁。
就连玩耍的孩童,也是个个挂着黄鼻涕,衣裳或是破旧不堪,或是直接不穿。
而现在每日都有许多乡镇百姓进城,把自己的干菜山珍等物拿来卖。摘的野菊草药等物,直接送到杏花巷。
以往都是当荒草的东西,现在还能换钱了。虽然才三斤一文,但是在这种清闲的十月天,全家出动,几天就能采个几十斤。
拿到杏花巷换十来文钱,在集市上买些便宜的粗粮,拿回家就能吃几顿稠粥。
要知道以往的冬日,家中一日两顿喝的菜粥都是稀的见底的。
十月底县衙招人修路,不是征用免费徭役,而是招工人,每天管两顿饭,给十文钱。消息一发出来,就有许多人来报名。
就连本地百越人都托人打听,能不能去干活。要知道以往这些人是非常不信任官府的,生怕把人抓去服徭役,往死里用还吃不饱落一身伤病。
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沈县令一视同仁,把晒盐法一样教给汉人和百越人,并未要求他们付出什么之后,他们就信任沈县令了。
本来只需要招一百人的,见太多人报名,沈明觉立即决定招两百人,多修几条路。
佳肴知道县衙因为海盐赚了些银子,入了公帐,这笔钱是可以用来县里的修桥铺路挖渠,也就是县中基建的。
县丞几人觉得,既然管饭了,一天给五文钱就够了。
可沈明觉知道连佳肴请人做蚊香都给十文,咱这县太爷请人干活若比十文低不是丢人吗!
当下就定了条县规,县里请百姓做基建,一天的工钱不得少于十文!
据说水师大营那边听说了,不少士兵都想来帮县衙修路了!
佳肴本来打算把这段时间卖蚊香河粉,攒的几十两银子支援兄长的,现在看来县衙因为盐赚的还挺多,不用她支援了。
便用这笔银子多囤了些米粮,蚊香的原材料没法囤,这河粉的原材料却可以多囤些。
干河粉已经卖出名声来,年前肯定有更多的商队来收干河粉。
转眼到了冬至,城中的几条主路全都翻修完,正在修出城往海边盐田的路,这一日沈明觉下令给工人结算一半工钱,放一天假好好过节。
修路的工人们排着队,欢天喜地的领了钱,都在城中逛一圈,买些平时绝对不舍得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