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骨(134)
这时候的赵屿是真正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没有经过搓磨,也没有身份地位的束缚,没有东西压在他肩头,没有责任需要他承担。他自由自在,喜怒随心,悲欢无碍。他喜欢先生,就想大声的说出来,恨不能昭示天地。
可他还是尽量克制着自己,心想着等等吧,等这次出战回来,就跟先生说。
先生若是愿意接受,那就好好的对他,好好的过下半辈子。
先生若是不愿意接受,也是人之常情,可还是要对他好,无论怎么样,都要对他好。
少年人的感情就是如此坦荡,没有世俗束缚,也不拘礼法桎梏,热情纯粹,壮怀激烈。
但很可惜,赵屿回来时,已再顾不上这些。
等着他的是兵临城下的大军,危机四伏的北川城,惶恐不安的北川百姓,半身浴血的大将军。
赵屿终于还是要从北川军中一个小小的将领,变成一肩挑起天下的太子殿下。
时光流转不息,谁也改变不了书写在历史上的遗迹。
城下骨-79
赵屿走后,沈辞又病了几日,终于退了热度能爬的起来,便立刻动身赶往北部。
他悄身一人隐藏踪迹,赶到了北境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经历过一场大战。
北川军死伤无数,硝烟尚未散尽,沈辞在战场的遗迹上奔走,发现这里被布置了大量的炸药,做成了一个巨大的陷阱。
但从人数上看,北川军显然没有都死在这里。沈辞顺着遗留的痕迹追去,发现侥幸没有踏入陷阱的北川军往西部去了。
沈辞一路追随着的敌我交战的痕迹,发现西边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场。
一路从西北往东南方向,直奔北川城而去。
战局相当明显,北川军是且战且退,敌军攻势迅猛。
就如沈辞梦境中的那样,敌人在北部打开缺口,撕碎了北川的防线。
只不过敌军并非从北向南,而是从北打到西北,再南下取北川城。
为什么要去西北。
为什么要去西北。
沈辞追着敌军留下的痕迹,不眠不休,终于在那一天深夜追到了敌军后方。此时离北川城已经很近了,北川军早已被打的七零八落。
沈辞埋伏在夜色中,一点点接近敌军驻扎的营地,然后他听到敌军中人彼此交谈时,说的是邻国部落语言。
那一刻,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攻城的从来都不是什么白厄,也从来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翻越雪山的千军万马。一切不过是邻国的计谋。他们不知用了什么手段在雪山脚下设了陷阱,放出紧急军情信号,引北川西北驻军驰援,然后趁着北川驻军实力削弱,猛攻西北。西北措手不及,防线只得连连后退。从北川城前往驰援的军队去了北部发现情况不对,立刻就会追到西北,但中间的时间差已经足够邻国打破防线。
可沈辞与邻国交手多年,知道他们有几斤几两。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吞下北川啊。而且从沈辞一路追踪的情况来看,邻国根本没有后援,甚至连后路都没有留。这批兵马看似势如破竹,可根本毫无后继之力,如果北川军可以拖住战局,守住北川城的话,未必没有转机。
北川地势十分特殊,东有齐江,西临群山,北川城依山傍河而设,是联通大烨内陆和北境的必经之路。北川城门一闭,没有人能入得了中原。北川也从不担心被围城或者腹背受敌。
那么前世,他为什么受不住北川城了呢?
沈辞咬紧牙关,目光里尽是冷意。
因为皇帝不给他粮草,援军退守北川城以南的城池,在那里架设了新的防线。
皇帝要弃了北川城。
沈辞闭上眼睛,不去回忆上一世的事情。他现在在这里,在一切开始的最初。他要赶紧赶到敌军前头去,告诉赵屿和大将军,收回全部兵马,死守北川城,让城中的百姓都去城南种地,让人赶紧去中原募集粮草。朝廷指望不上了,他们得自救。只要能守住北川城,就能耗死敌军。
沈辞不眠不休,星夜兼程,凭着对地形的熟悉,绕小路,终于赶在敌军之前到达了北川城。
北川城城门紧闭,幸好守城的战士中有之前跟赵屿一起在西北的那批,认出这是那神秘而奇怪的先生,听他说有重要军情禀报,连忙带他去见大将军。
沈辞终于见到了这一世的大将军。
那是一个军人该有的模样,沉着稳重,高大英武,不怒自威。他看着沈辞,点头道,“我听阿屿说起过你。”
沈辞一愣。赵屿和将军提过他,说他什么呢?
“他把你形容成了天底下最厉害的人,可我问他你姓甚名谁,他却说不知道。”大将军笑着摇摇头,“这孩子,太容易轻信他人了。”
沈辞沉默了一瞬,但没有解释,只赶紧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
“这没有道理。我与邻国部族交手多年,我太了解他们了。他们不会如此长驱直入不留后路的。如果是邻国,他们一定有后备的计划,不可能不管不顾,他们人少,经不起这么消耗。”
大将军道。
沈辞一愣,觉得自己还是漏掉了什么。
的确,邻国十二部落,人太少了,加起来也就那么些,邻国这是把他们所有的兵都集中起来了吗?还不带补给?马上入冬了,北部的道路再难行进。他们想打下北川城后就反被大烨全歼吗?还是他们知道大烨会舍弃北川?
“仅凭几句部落语言就说这些人都是邻国的人,这一点似乎太自信了。也许是邻国和白厄联合了,也许是白厄人懂得邻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