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有酒家(365)
卓家婆媳俩微微一愣,相视一眼,王婉儿温声劝道:“四奶奶别着急,父皇登基不久,前朝后宫事务繁多,难免有疏忽,改日我再进宫求求母后。”
雷州府徐闻县,知县大人接到琼州来的信笺,坐上马车,又吩咐人套了一辆马车,上面备着干粮和水壶,一路驶往安海。
午后大船靠岸,看到有两位官兵引领着一对中年男女下船来。
想必这就是要接的人了,赶紧迎上去,“这便是肖娘子吧?”
孙锦语微微一愣,直言道:“家父确实是肖克岚,但我随母亲姓孙。”
知县大人尴尬地笑了一笑,清了清嗓子,“孙娘子,本官已经为二人准备了上京的马车,干粮和水都有。”
半月前就收到琼州那边的来信,让他准备马车和食物,有朝廷重臣的女儿和女婿要回京城。
原本是想留两位住一宿,但方才接到信,说这两人下了船便要启程上京。
孙锦语和许修远向知县和送他们过来的官兵道谢,背上包袱准备上马车时,知县大人又递给她一封信,“孙娘子,待本官向肖大人问个好,这封信劳烦转交给令尊。”
接过信,夫妇两人驾车离开。
晚上投宿客栈,两人都一身疲惫,洗了洗躺上床。
正当孙锦语快睡着时,赶紧身旁人靠近了些。
“要不……咱们先回泉州看看吧?”
话一说完,孙锦语顿时脑子清醒,微微坐起身,“你什么意思?”
许修远吞吞吐吐道:“就……就去看看我爹娘,看一眼就走,行吗?”
孙锦语又躺下,背着他说道:“要去你去,我可不去。你难道忘了他们是怎么对阿婵的吗?一大家子人,看你我不在跟前,欺负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还有你爹,怎么也是读书人,为官几十年,竟然狠得下心卖自己的亲孙女?你要回去我不拦着,我反正是不会去的,若还想着回你们许家,那你我趁早和离,就此别过。”
许修远没再吭声,等到天亮时,还是跟着孙锦语上马车去京城。
三月开春了,孙秀娥这两三个月问过王婉儿多次,都说皇后娘娘宫中事务繁忙,还没找到机会开口。
这天上午,孙秀娥在厨房准备午膳,她挑了一块腊肉。这是许婵亲手做的,上月东方子峻被受陛下急召入京,特意给他们带了些来,他们家几块,王婉儿和皇后娘娘还有一些。
说起东方子峻,上月抵京后,第二天领命前往居庸关。去年听许婵信里说,石慧莲刚过身不久,张家上门来退了亲。说自家女儿再拖下去就二十岁了,还要等东方子峻守完百日孝期,还觉得家里才死了人晦气,干脆弃了这门亲事。结果退了亲不到两个月,张采青就嫁人了,这把岳氏给气得不轻。
正在厨房切肉,刘婆子着急忙慌跑着来。
“夫人!夫人——”
声音隔着几道院墙就响起,见她跑得气喘吁吁,孙秀娥停下手问道:“吼什么吼?咋咋呼呼的,咱们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好歹是二品大员的官邸,放稳重些。”
刘婆子大喘了几口气,指着外头说道:“姑娘,姑娘回来了……”
孙秀娥瞬间欣喜,一边解下围裙一边往外走,“阿婵回来了?她过年时才来信也没听她说要回来,快去看看我的大重外孙子。”
脚步太快了些,刘婆子紧跟其后,喘着气说道:“不是婵姑娘,是锦语姑娘!”
孙秀娥登时停住脚,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
刘婆子:“是锦语姑娘,咱们姑娘和姑爷都回来了,就在大门外呢。”
第213章 久别重逢
孙秀娥顿时喜不自胜,也不顾上端庄稳重,提起裙子往大门外跑。
刘婆子在后面追着:“夫人,当心摔着!慢点儿。”
这些年即便是做了官眷,孙秀娥还是有干活儿,主要是家里人每日的三餐要亲力亲为,肖克岚的嘴养刁了,吃不惯下人做的饭菜。时常有劳作,虽然六十多岁了,但这身子骨还算硬朗。
来到了大门外,当看到孙锦语的身影时,鼻子一酸,潸然泪下。
孙锦语也瞬间落下眼泪,几步上前跪在母亲面前:“娘!”
孙秀娥也缓缓蹲下来,母女俩抱头痛哭。
一旁刘婆子也感动流泪,她是在临安便跟着他们的老人,这些年老爷夫人有多想念这个女儿,她都看在眼里。尤其是孙秀娥,重病那段日子,昏睡时唤的也是女儿的名字。
没过多会儿,孙秀娥脚蹲麻了,身子微微一晃,刘婆子连忙过去扶着,“姑娘还是快起来吧,夫人不能蹲太久的。”
孙锦语一下子清醒,赶紧搀扶着母亲起来,两眼通红轻轻说道:“娘,对不起。”
记忆里的母亲还停留在十年前,如今老人家已经头发灰白,面上满是岁月的痕迹。
孙秀娥哭着摇了摇头:“快别说这些,你是我十月怀胎身上掉下的肉,不管你做了什么,都无需说对不起。”
她满眼心疼地看着女儿,以前的孙锦语,肤若凝脂吹弹可破,如今脸晒得黑了些,人消瘦了,手也粗糙了。
孙锦语缓了片刻,左右看了看:“爹呢?”
孙秀娥擦干眼泪回道:“还没回来,我这就叫人传话进宫,叫他中午早点回来。”
孙锦语面带微笑,“不用了,爹爹如今是大官,反正他回来总会见到的,不用搅了他的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