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秦]陛下何故水仙?(250)

作者: 昔谷今山 阅读记录

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这些,郭开并不知晓。

但这些于他有利,他只当是在暂且利用这份神通,仅此而已。

这样呈递许久,此事因立后一事搁置,如今又因赵王念及换太子后再度提起。

也就是夏日的第二月,嬴政将一份关键性的证据交由郭开,就此递呈。

也就是隔日,赵王在朝堂震怒,声明要将边关统领召回邯郸,亲自讯问。

风头直指李牧。

赵王一通怒气泄出,最终决意将李牧压回。

但其军功卓越,多年战功,赵王暂且没有像阶下囚一般待他。

而是派人将他护送回来,但一路上不得有自己的下属,以防他去销毁罪证。

又因此事郭开一直参与其中,赵王准许他的人一同前往,以便搜查罪证。

他意已决,众臣在一片默然间认下了他的决定。

此事争辩许久,因他的不信任,形势一直由着那些令人百口莫辩的证据主导着局面。

众人将希望寄托去李牧从边关归来陈情,只消他本人回来,其中诸多疑点,只要赵王能够听进去,都能随之消散。

况且,李牧治理匈奴的功绩仍在,再多怀疑,也只会怀疑他管教下属无方,而不是怀疑他确实与匈奴有所勾连。

此令一下,负责带回李牧的人即日便发出。

郭开将这消息递来之时,嬴政正在府中阅书。

如今郭开非要事不见他,此事也只是照例通知,哪想通知过后,郭开正闲散之际,那边嬴政却来了府上。

自那回之后,郭开便十分抗拒与他独处,只等身旁侍卫罗列,这才听他言明来意。

是要将他的侍从安插进护送李牧回邯郸的队伍中。

如今对于他的决断,郭开只听其中利,至于背后原因,他一向未有深究,商讨片刻,此事也就定下。

边关遥远,负责将其带回的队伍虽即刻发出,但在过去一月后,嬴政才收到黑衣递来的信。

接到此信时,计划便可行。

邯郸城中一夜间生出了诸多变化。

幕僚远走,夜空中潜伏着的侍从只留下传令的少数人。

取而代之的,是城郊多出的一只前行的队伍。

与此同时,郭开府上。

一封密信递上,郭开阅完后,在此前意料不到的道路在面前摆出。

欣喜片刻后,他毫不犹豫地踏上此路。

而夜色下,嬴政驾马行得飞快,若是预估无错,他的计划便可全然顺利实施。

在邯郸潜伏良久,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此事。

来前他曾与秦政说过,乱其社稷,溃其边防,这两点,无非内政与外交。

内政无需他过多操心,赵王废嫡立庶的行径就已然够扰乱朝堂。

短时间内全然毁乱一国内政绝非易事,他只消借助赵王的昏庸之行,为这乱局添上火,再在此基础上进而捣毁边防即可。

而赵国长久以来的边防之患为燕国与匈奴,当初布局之际,他并不便去与燕国同盟,于是他的目光早早就放去了匈奴。

自李牧制匈奴后,赵国边境长久安稳,但匈奴从未放弃过对中原领土的垂涎。

这一点恰恰方便他去利用。

早前培养挑起燕赵之争势力的同时,匈奴势力他亦在交涉。

他想除去的人与匈奴一方重合,利益一致之际,对方根本不会考虑他到底想凭此获利什么,而只会关注自己的利益。

在暗中的双方一拍即合,诸多莫须有的罪名联合扣上,加之赵王早就有疑,李牧自然逃不脱讯问。

但此条线利用得要恰当,如若在此事上让匈奴获取的利益太多,其当真南下攻陷赵国边境,带来的是长久之患。

日后秦国终归会统一全境,可不能在此给日后埋下隐患。

于是嬴政在给匈奴那方提供计策,联手将李牧从边关将领的位置拉下之际,也为赵国边防留了后路。

李牧之孙李左车,此时正当年少,才学却早已闻名,也曾与李牧在边关待过两年,对其大父的治边之道理解颇深。

此点嬴政早已提点过郭开,也让其不时给司马尚等人暗示,日后李牧下任,边关换人之际,郭开大可将李左车推为副将。

届时只消郭开以赵国的长久利益去威胁,李左车必定会抛弃私仇,转而优先国情。

他经验不足,虽不能做到同李牧一般让匈奴丝毫不敢进,但至少能利用好李牧留下的布局,做好守城之将。

总之,能撑到秦国攻陷赵国即可。

至于李牧日后的去处……

思及此事,嬴政的面色也丝毫未改。

是要成为姚贾,还是成为韩非,去留由君决。

他或许会惋惜,但不会在秦国的利益上做出半点让步。

又是几日,夜。

此地离邯郸还有几日路程,接连奔波的李牧难得觉出累来。

可此夜,他却未有丝毫睡意。

小客栈的静寂后院时而有着虫鸣,多年的军功让他得以独占此地不受扰,他着衣立于堂前,似乎是在静等着什么人。

云隐月出,约是后半夜,前堂起了些动静,是看押人的交谈声。

随后,一个身形顷长,半面掩在面罩下的人缓步行至后院。

长身玉立,戴月而来。

前堂的声音随即止息,交谈声因他而起,也未引出太多骚动,看来是看押者识得之人。

李牧也就知晓此人便是自己要等的人,看他片刻,只从他露出的眉眼中看出他尚且年轻,笑言道:“既特意走这一遭,小友何不露真容?”

年轻人长目轻动,似乎起了些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