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秦]陛下何故水仙?(251)
随即,他微微低头,抬手揭了面罩。
再度抬目看他这一刻,恍然间,李牧好似在这张从未见过的面容上窥得些前人之影。
年轻人微微欠身,道:“久闻将军威名。”
言道间的态势更是与记忆中的一人重合。
半响,他才想起来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印象究竟归属谁人。
李牧并未见过此人几面,但此人却给赵国、乃至其余六国,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再度看见,李牧也颇有些不可置信。
面前这个看似年纪不长的年轻人,举手投足之间,竟是有昭王之风。
第132章 反击
嬴政并不知他竟是想到了自家先辈,还以为他是在辨认着自己究竟是谁,又为何要带此面罩。
他在赵国待了许久,难免会有人识得他,一路上虽未停留过多,但以防万一,他并不想暴露己身行程,这才特地做此掩饰。
这种小事他并未特意去解释,面上持着刻意显着的谦虚,静等着李牧再度回话。
李牧也收了心底感慨,轻笑道:“有何威名。”
说着,他看其上明亮的月,道:“只不过在边关守了十载黄沙。”
又似乎是在自嘲:“如今看来,数载黄沙,是抵不过几纸诉状。”
他说得这样直接,嬴政亦不与他弯绕,道:“将军就未想过,此为君王昏庸之行?”
李牧哈哈笑道:“小友觉得,我可有这样想过?”
他这样说,那便是想过,嬴政与他道:“既然昏庸,此次回邯郸,将军怕是也不能脱罪。”
李牧瞧他一眼,月色下点破这个话里有话的年轻人的心思,道:“小友既然来此,或是未有想过让老夫回邯郸。”
嬴政微微愣了一下。
还真是瞒不过他。
也不等他说些什么,李牧继续道:“此间押送老夫的侍卫,除去小友的人,怕是已然昏去了吧?”
一个是羁押嫌犯,另一个是深夜到访的神秘来客,只是在押送队伍中有熟识之人,怎么都不该放任他这样闯入。
可到现在为止,却未有一人前来问他二人为何在此相谈,超乎寻常的寂静宣示着一切。
方才交谈过后并未有引起骚动,想来也是他的人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他到来。
话说完,他也不去看嬴政,像是有着笃信的答案,还是静看着前方。
李牧对他的安排这样了解,倒有些看透他所有计划的架势。
嬴政心念百转,面上神情却未变,只是也不藏话了,直言道:“只不过想为将军寻出路。”
“出路?”李牧终于转目看他,道:“去往秦国?”
他面上还是那副和善笑意,语间回了身,邀嬴政在堂前落座,他道:“听闻邯郸来了一位秦国的客卿,若未猜错,就是小友?”
嬴政颔首。
李牧继而道:“此刻邀老夫去往秦国,怕是小友从未有离秦之心啊。”
这话一出,只换得对方笑而不语的神情。
双方都不觉有什么话能瞒过对方,既然不答,那便为默认。
李牧得到答案,问他道:“为何要以身涉险?”
潜入赵国可不比出使,如若所做之事曝露,大有可能永远留在赵国。
嬴政自然不会说是为他的天下,道:“自然是有值得我这般做的人。”
李牧猜了个准,道:“秦王?”
嬴政还是回他以轻笑。
果然。
李牧一副了然的模样:“除去他,老夫也想不出来第二者。”
他平日听到的秦王名声可不好,但比之他,此次赵王深信诬告更让他失望,不免道:“能得小友这般信任,想来是一位好君王。”
嬴政轻挑了眉头,替秦政收下这番夸耀,道:“确为好君王,将军既知,何不来秦?”
李牧也不正面答,而是道:“换做小友,终一生为赵国守边,会选择辜负将士与百姓所信,或是在日后手上沾染他们的亡魂?”
嬴政默然不语。
他并不想去做这种互换,他当下想知晓的只有他的选择。
这个回答,他怕是不会愿意。
也不等他回答,李牧道:“况且,老夫若走,左车怕是不能在赵国久待,小友的计划怕是不能继续施展。”
连李左车这一环都知晓,若不是嬴政从未将自己所想告知过他人,当下他都要怀疑是否有人泄密。
看他微微皱了眉头,李牧窥破了他所想,道:“想知道老夫为何会知晓这样多?”
嬴政颔首,诚心道:“将军心思缜密。”
李牧却道:“不,是小友手段高明。”
高明到他也是近来才在诸多碎片中拼凑出真相。
当初在边关,他虽查到过些许怪异,但并未有全然追查到底。
他想从中看出匈奴人到底有什么样的花样,于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他并未根除匈奴人与军中人的一些交易。
本以为这是匈奴计策的一环,却未曾想到,这背后是远在秦国的客卿之布局。
状告从邯郸城传来之日,他才恍悟了这其中异样,他一向将目光放在军防上,不曾想到头来等来的不是匈奴人的进攻,而是问罪他的诉状。
事发到现今,他一面接受朝廷调查,同时也在调查这背后的真相,终于是将目光锁定在了这来赵不久的崇苏身上。
许多蛛丝马迹随即牵出,可惜的是,他并未有证据去证明是他所为。
更为遗憾的是,等他明白这一切时,关押他的人已然到了边关,无人会听他的辩解,他也未有时间去布局反击。
其中见解,也就只能留到此时,留到真正做了这一切的人面前去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