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351)
他们书院,工资不高,一人多职,三五两银子的花出三五十两效果,真是非常初创了。
简直被海康县那些教书先生对比得凄凄惨惨。
年底得多发点奖金福利,明年给大家多涨涨工钱。
沈青越:“那就……先记上三百两,支出的也都记上,不够的咱们先垫,回头书院赚钱了再还回来。”
虽然转一圈儿还是他们家的钱,但他们也得看看书院几年能自负盈亏才行。
“嗯。”
沈青越:“对了,咱们过冬买东西的钱要省下来。”
姜竹笑:“嗯,我记着的。”
指望着沈青越操心这些,他们俩冬天就要缺吃短穿了。
往年这时候他都开始给冬天储备东西了。
今年完全没空。
先前江家几个年轻人喊了他好几次一起进山打猎,他都没能去成。
上次进山赶集还是江宏明自己带人去的呢。
不过已经进十月了,按照往年经验,最晚再过半个月山里就该下雪了。
这回进山可能是年前最后一次,他得和江宏明一起去。
今年的猎物他打算就进山收了,然后再看看村里谁家要杀猪,再买半扇猪找四伯母和会做熏肉的猎户帮他们做成肉干、腊肉、腊肠和熏肉。
去县城采买进山的东西时候多赶辆车,顺便把他们过冬的东西也一起置办一下。
到了进城那天,沈青越也一起去了。
没有孙毅成在,入冬前他得再到恩济堂号个脉,买些冬天可能用得上的常备药。
今年夏天他也喝了一个月药,家里也常年挂着马五后面从海康给他们捎来的药丸当香囊挂着,整个秋天他都没犯病,连感冒都没得。
不过冬天还是要小心些,一下雪,下山都不方便了,他们村没大夫,冬天又难免会风寒感冒。
有了去年的经验,无论沈青越囤药,还是姜竹他们采购东西,都比去年有条理多了。
布料、麻絮、丝絮、棉絮,防冻的香膏,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盐糖调料等等。
沿着街一样一样往车上搬。
他们每月来采购,常去的铺子都熟了,买东西又快又便宜。
月初刘三家有亲戚成婚,他回家喝喜酒了,布料店的伙计和姜竹他们也都熟,给他们推荐了不少划算的旧布,还有实惠的新布。
便宜些的旧布适合做冬衣被褥,应季的新布适合做外衣,过年穿新衣服充门面。
他们村干“民宿”的多了,今年好些要做新被子的人家,这些素色的旧布光他们村里就能消耗一半。
再加上有几户冬天要办喜事的人家要的红布,东西差不多就买齐了。
吕香梅也要给家俊缝喜被,沈青越给挑了两匹,一匹织花的,叫花团锦簇,一匹织喜鹊和碎花的,叫喜上眉梢,都是才运来的新布料,颜色很正,红彤彤的看着就喜庆,他们先拿回去给吕香梅挑,他们不用的卖也行,拿回来退也行。
沈青越和姜竹还到刘三开的裁缝铺去买了几身成衣。
姜竹长高了,肩背也比从前宽了,穿沈青越的衣服都开始有点儿不合身,迟早要做,干脆趁着来了一起买了算了。
单衣三身,冬衣三身,沈青越也各买了一身换着穿。
等采购完,他们装满了三辆车。
不过瓷器还没买,他们打算上码头买去。
江宏明听人说梨台镇好几家瓷器作坊这阵子在码头新盖的大房子里卖瓷器,很便宜,他们想去看看。
沈青越一听就知道说的是展馆那儿,只是最近姜竹忙着书院的事都没怎么往码头去送药,他们俩还不知道那边建成什么模样了呢。
他也挺好奇的,想去看看。
要是县令给他们留了地方,将来那也有他们家店铺了。
晚上到家,沈青越还问姜竹:“如果码头开个铺子卖咱们作坊的东西还有山货什么的,你觉得让谁去当掌柜比较合适?”
姜竹:“咱们俩不去吗?”
沈青越:“开头去看看,后面不去,要是咱们得一直去,那我还不如把摊子扔给池远舟代管呢。”
姜竹笑,想了想:“那……家俊?”
“我也想到家俊了。”家俊是肯定值得信任的,对他们要卖的东西也熟悉。
除了他们家的东西,姜竹四伯家肉干、走马灯、村里小姑娘们打的络子都能在码头卖。
家俊甚至每天能带些他们家的豆腐、豆皮什么的到码头卖给做吃食买卖的小铺子。
就是姜家村到码头不近,天天来回跑也挺辛苦的。
而且家俊明年春天还要成婚呢。
沈青越:“池远舟说最晚年前那边就能用了,家俊还得准备成婚的事,能有空吗?”
姜竹:“我问问他吧。”
沈青越点头。
其实姜树是个好人选,奈何姜树现在去当了官差。
若是家俊不能去,他们就得问问姜竹另外的几个堂哥了。
沈青越:“明天咱们叫上家俊一起去看看吧。”
“嗯。”
第二天一早他们叫上家俊出发。
家俊路上还在操心他走了作坊的竹子不够用可怎么办。
然而到了码头,他就被占地十来亩的展馆惊得顾不上竹子了。
“这是啥?!宝峰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房子了?!”
第173章 码头
看到了实物, 沈青越也很震撼。
确实好大啊!
还是沿着江,从码头一路延伸出去的。
宝峰码头本来就没多大, 这么一盖,感觉这一个展馆就快占了半个码头了。
这可是没机械的古代,所有砖石木料都靠人和牲口运,弄这么大的工程相当需要魄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