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绵绵(45)

作者:词枝 阅读记录

程嘉也站在钢筋水泥铸成的房子里,垂眼盯着她看了一会儿。

良久,他抬眼,打断这场不愉快的家庭对话。

“就这个吧。”

第23章 岛上流星3

哪怕那张照片实实在在地在某个瞬间打动过他,可这件事实在是太小了。

像暴雨后飞过窗台的蝴蝶,振翅时带来微小的斑斓色彩,可能会让人惊艳一瞬,然后就永远地抛之脑后。

那个叫陈绵绵的女孩也不例外。

这个小小的插曲在后来的人生里被抛得一干二净。

学校那边传来的回馈资料、女孩每年学期末寄回来的信,程父不以为然,程母潦草一看,只有老太太戴着眼镜,在客厅的落地窗前,一字一句,认真阅读。

而这些都与程嘉也无关。

彼时他正疲于参加各个夏校和教授课题,地球两端来回飞,几乎不沾家,以此为后期申请学校努力。

直到半路徒生事故,和向来强势的父亲发生争吵,被关在房间里一个月,硬生生捱过了开学季,在第二年回到南城大学。

第二年夏末,他才终于又见到那个女孩。

在程父一通轻描淡写的电话搅黄了他那晚的演出之后,他带着满身冷戾,迟来赴席,连眼都懒得抬,何况分给陌生人一眼。

而她坐在对面,生涩,惶然,强自压下紧张的情绪,一双小鹿眼澄澈干净,睫毛颤动,抬起眼望他,轻声说,你好,我是你的学妹。

他一顿,然后才抬眼。

人们都说,气味和声音是有记忆的,会让人回到从前的时候。

那时候,他却觉得,她那双眼睛,也是一样的有记忆。

明明许多年过去,人生中出现的人如过江之鲫,好的坏的,真心的虚假的,全都见过,全都抛之脑后,同班三年还记不住脸的人都大有人在,偏偏她抬眼看他一眼,眼波在包厢灯光下流转,泛着水波一样的粼光,顿时就能回想起那张旧照片上的旷野与炊烟。

像森林溪水旁低头饮水的小鹿,像旷野上扇动翅膀的蝴蝶。

很单纯的一张脸。

很单纯的一个人。

他只顿了两秒,然后就垂下眼,事不关己地回着别人询问的消息。

正如陈绵绵当时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并不是一路人一样,他的想法也是如此。

尽管她的命运因他随意一指而改变,尽管能一眼看穿她的局促与忐忑,期望在他身上获得一个算是不错的回应,程嘉也依然懒得给反应。

他从来不为谁的情绪负责,不会因为“她想得到什么”,就心软给予。

他只对自己负责。

于是这段插曲就这么过去。

不冷不热,轻描淡写,带着落空的期待,与不安的忐忑。

再后来,就是偶然在学校里遇见。

程嘉也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奇怪。

学校对他而言不过只是生活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偶尔上一节要点名的课,交一些需要寄存档案的作业,应邀参加或者拒绝一些学校的活动。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课他上与不上,作业交与不交,都无关紧要。

没有人会苛责一个父亲姓名写在新教学楼石碑上的学生。

那是自讨没趣。

成人世界里的曲意逢迎,虚与委蛇,他见过太多了。

所以看到真的有人兢兢业业上五天早八,一节课不落,每份作业都完成得无可指摘,还会在课后抱着笔记上去询问相关问题时,他真的有点诧异。

无关褒贬,只是一种难以置信般的诧异。

她跟他身边的人都不同,看着平和安静,身上却有种不服输的韧劲。

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是长在路边的雏菊,风吹日晒,暴雨冰雹,都丝毫不影响她展开白色的花瓣。

他们早已有的东西,她安静看着,既不羡慕,也不泄气,只是按照自己既定的轨道前行,不卑不亢,平稳向前。

正如老太太说过的那样,很难得的品质。

他像一个她生活的旁观者,从自己的诸多事务中抽身,在不经意间瞥见她的成长。

他是她命运拐点的起始,是将她从翠绿山野中带到这里来的人,某种意义上来讲,像是一种造物者。

造物者对于自己做成的物品,总是不可避免地拥有一点关照的欲望。

所以他偶然遇见,就帮她说两声,瞥见她被拒绝的住宿申请,就在通电话时不经意提了两句,夜深露重时回家,瞥见单薄的身影,就顺手递一件外套过去。

都是举手之劳而已。

起码他是这么认为的。

直到那天夜里,变故徒生。

或蓄意谋划,或阴差阳错,总之,那些本不该有的关联,就是在他们之间产生了。

像是命运的岔路口,明明有一条坦途大道,一个又一个的因素叠加,他们终于还是走向了那条注定崎岖的小路。

逃无可逃,避无可避。

时间倒回王轩生日那天。

嘈杂昏暗,灯影晃动,觥筹交错。

酒意在周围蔓延。

窥探的欲望也在夜色中展露。

周誉向来不是话多的人,也不喜欢在不熟的人面前侃侃而谈。

只是可能当时的气氛恰好到这里,平日里窥见的蛛丝马迹都再按耐不住,在旁人发问时,没有摆手拒绝,而是偏头看了程嘉也一眼。

程嘉也坐在最里面,没什么反应。

破天荒的。

他没有拒绝。

他沉默地允许了这一切的发生。

于是他的朋友看了眼酒杯,视线上移,开始对不相干的人揭开隐秘背后的冰山一角。

他就那么坐着。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