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绵绵(76)

作者:词枝 阅读记录

“没事,不辛苦。”这次采访的团队也年轻,大多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挥挥手表示没关系,喘着粗气继续往前走。

正是饭点,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出袅袅白烟,砖瓦房门大敞着,露出里面的水泥地和土锅土灶。后院养的鸡鸭在四处走动。

男人将人带到自己家的院子里,招呼妻子端上几碗水,“你们先休息一下吧,陈老师那边就快下课了。”

“好的,谢谢。”

一群人三三两两地坐下,有的检查设备,有的看看手机有没有信号,有的开始和男人闲聊,沟通交流有些费劲,还带着比比划划。

“村长,你们这儿近几年经济怎么样啊?”

男人听了好几遍才听懂,摇摇头,“不行。”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咯,没人留在这儿,只有我们这些老头老婆子,还有一群娃,什么经济不经济的,能好好过日子就不错咯。”

背着相机包的女孩儿又问,“那你们这儿的学校呢?”

男人摆摆手,叹了口气,说也不行。

“你们也看到这个环境啦,地方不好,又穷又远,去一趟镇上都要花一整天,谁愿意来?”

“要不是有陈老师,这些孩子都学不到东西的。多亏了有陈老师噢,愿意留下来。”

女孩应声,又问了一下村里的情况,做了简单的背景调查,往笔记本上记录对话。

约莫半小时后,喧闹的声音从村口传来。

“陈老师,我们明天学什么啊?能不能多上两节语文课啊,我可喜欢听你讲诗了。”

“不行!讲诗好是好,但是坐久了也不舒服,能多上两节体育课吗?”

“你干嘛打断我讲话?你就是想出去玩,你讨厌死了。”

“我哪里打断你了?明明是你自己说话慢……”

讲话声一句接一句,嘈杂无比,由远及近。

村长笑了两声,指了指家门口的灰土路,“回来了。”

女孩儿探头去看。

远远的,能看见一群小孩边走边说话,高矮不一,步伐轻快,声音洪亮,带着小孩子特有的稚气和响亮。

他们的中央是一个女生,身影纤细,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单肩挎着一个帆布包,长发披散,面庞素净,被簇拥围着,时不时被左边喊,被右边唤,好不忙碌。

等到走近了,村长驱散孩子们,“快回家去吃饭了,待会儿天黑了。”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一一挥手跟女孩儿说再见。

“陈老师再见!”

“陈老师拜拜。”

“拜拜。”陈绵绵笑着挥手,“明天见。”

村长给她搬了个椅子,介绍道,“陈老师,这是外面来做采访的团队,镇上联系我说到我们村来,想要采访你。”

之前跟村长打听事情的女孩儿站起来,递上证件,做了自我介绍。

“陈老师你好,我们目前正在进行乡村振兴主题的纪录片拍摄,偶然听闻了您的事迹,听说您是国内top3大学的学生,休学来进行支教活动的,就想采访一下您。”

陈绵绵一边听,一边接过她递来的证件和资料,垂头翻了翻。

“嗯……可以呀。”她说,把资料递回,“但我不太喜欢做人物主题的。”

面对女孩略显疑惑的神情,陈绵绵解释道,“我不太喜欢被刻画成那种什么值得表彰和宣扬的角色,类似青年人的榜样这类title。我希望我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重心落点还是在村庄和孩子身上吧。”

女孩儿转身和同伴快速地商量了一下,回身对她说,“好,我们尊重您的意见,会对采访内容和呈现形式做一些改动,非常感谢您的配合。”

“没关系。”陈绵绵说,“开始吧。”

天色已晚,许多景采不到,团队决定在村庄上留宿几天,陈绵绵简单回答了一些问题之后,就结束了今天的拍摄,婉拒了村长让她留下来吃饭的邀请,回家去了。

她打着手电筒,穿过田埂,向远处唯一一栋亮着灯的、三层楼的白墙建筑走去。

其实也不算家。

石桥村小,经济条件确实不好,没有空余的房子可以供她住,只能在村支部办公处收拾出一个空房间给她。

四四方方,算不上大,最基本的家具还是微光团队和附近居民凑起来的,睡这家淘汰下来的旧床,用着那家闲置的旧衣柜,还有一些带着微光logo的日常用品。

条件着实称得上是艰苦,估计张彤来了都免不了半个小时的大惊小怪。

好在她是苦惯了的人,并不觉得由奢入俭有多难。

况且那些“奢”本身也不是属于她的。

陈绵绵进了门,关掉手电筒,放在桌上,打开灯,随便煮了点面条吃。下了一大把青菜,还是之前学生家长送来的。

吃完饭,洗漱完毕后,她坐在桌前准备教案,写明天的教学计划。

灯影昏暗,木桌斑驳。

天黑后降温很快,夜里依旧风凉,水泥地和砖瓦墙尤其。陈绵绵加了件外套,再坐回书桌前时,倏然就发起呆来。

已经到这里一段时间了,也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或者说,这样的生活其实是她身体上的另一种肌肉记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课,备课,吃饭,睡觉,无比规律。

但也的确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一些快乐。

非常简单的,单纯的,朴素的快乐。

看着清晨的阳光洒满葱郁的群山,日落宏伟,隐入峡谷;看着阿婆阿公完成早间的劳作,在充满阳光的午后打盹儿;看着孩子们在操场和田野里奔跑,欢声笑语,活泼灵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