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77)
是一种平静中能感知到细微幸福的生活。
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烦恼。
从前奶奶总说她敏感,一件小小的事在脑子里过成千上万遍,自我推演千百种情形,却还不肯说出口一句。
“忧思多了,这样最伤身体。”老太太一边给她煮鸡蛋,一边轻声叨叨。
灶台下的明火,刚拾回来的干柴,还有围着围裙忙碌蹒跚的身影,一切都好像还在昨天。
“现在就好啦,奶奶。”陈绵绵看着桌上的照片,呼出一口气,笑了一下,“每天都很充实,很幸福,没有什么能困扰我的东西了。”
开关咔哒一响,门锁灯灭,窗户里的亮光缓慢消失。
房屋,村庄,人,和群山夜空一起沉寂。
第44章 暴雨忽至2
次日一早。
晨光熹微,公鸡鸣叫,田野已经苏醒。
陈绵绵背着包出门,走过田埂,路过狭窄陡峭的灰土路,两侧房屋的阿公阿婆早已醒来,弯身在小院子里剥玉米和喂鸡。
“陈老师早。”
“早啊阿婆。”
“今天又这么早上课啊?”
“没呢。”陈绵绵说,“我去趟镇上。”
昨天跟采访团队商量好了,到镇上采景,再完成他们后半部分修改过的采访。
“哎哟,怎么无缘无故去镇上,远得很呢。”阿婆絮叨着,转身往回走,没两秒后,又拿着个东西出来,“吃早饭了没?来,这个玉米拿着,刚煮好的,甜得很。”
陈绵绵拒绝没用,颗粒饱满的煮玉米还温热着,就被塞到了手上。
“谢谢阿婆啊。”她只好收下,挥挥手,“那我就走啦。”
“好,拜拜。”
走出良久,都到了村口,陈绵绵回头看,阿婆还背着手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地看她的背影。
也就是眼睛不好,不然如果能看见她回头,定然是要再挥挥手的。
村子年轻人太少了,约莫是从她身上,看到了别的什么人吧。
陈绵绵叹了口气,继续往前走。
山路难走,狭窄且陡,车辆根本上不来,如果不想走路去镇上,就只能坐摩托,还得要熟悉路的人开才行。
村长安排了人把他们送下去,来来回回好几趟才到达。
趁着采访团队人还没到齐,陈绵绵把帆布包挎上,准备先去市集里买点东西。
难得下来一趟,不容易,当然要把缺的东西都带上。
一堆作业本,铅笔,橡皮擦,还有各种必要的文具,她都带了点,然后才去给自己购置库存不足的生活用品。
“陈老师!”昨天那个女孩儿先下来,在超市看到她,凑上来打招呼,扫了一眼她手上的环保袋,“买这么多文具呀?”
“没办法,班里几个小孩儿的草稿纸都快成纯黑色的了,还在找空白用。”陈绵绵笑笑。
“唉。”一说到这个,女孩儿就叹了口气,神情凝重起来,“陈老师人真好。”
“别叫陈老师了,”陈绵绵说,拿着卫生纸去结账,偏头看她,“我看你有点眼熟,我们之前是不是见过?”
“对的。”女孩儿说,笑了笑,“没想到你还记得我。我应该比你还大一级,隔壁新闻系的。”
南城大学文科教学楼都很近,中文新闻更是共用一栋楼,来回上下擦肩见过,并不稀奇。
“我叫范小越,校招签了合同,这会儿就直接上岗了,当试用期。”
“噢,是学姐。”陈绵绵点点头,把钱包收起来,“确实很久没见到同校的人了。”
“你快别叫我学姐了,叫名字就好。我感觉我比起你来,心智差太多了。”
“哪有。”陈绵绵客气道。
两个人结了账,整个团队也基本到达了镇上,跟村长咨询过后就按照计划进行,拍摄的拍摄,采访的采访,迅速分头行动。
“那就你来吧小越,你跟陈老师是校友,稿子也是你写的。”
“好。”
整个采访并不拘谨,约莫是听取了她的意见,没有上什么宏观的价值,只是围绕村庄日常生活和教学进行提问,偶尔带到微光。
只有最后几个问题比较私人。
“陈老师成绩优异,履历漂亮,大有可为,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休学,到石桥村这种公路都还没有开通的地方支教呢?”
陈绵绵看着镜头,顿了几秒,温声道,“我不觉得我现在是一个‘没有所为’的阶段。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在哪里都是‘大有可为’。”
采访完收工,天色已经擦黑,大家边收拾东西,边讨论去哪里吃饭。
“饿得要死了,感觉能吃下一头牛。”
“我也是,早上就吃了一个红薯。你别说,就这种简单方法做出来的原生态食物,竟然格外好吃。”
“对!我也觉得!而且我感觉这里的土鸡和牛肉什么的应该比我们那儿好吃。”
后来大家七嘴八舌商议,还问了村长,决定去镇上一家老字号家常菜饭店吃饭,叫上了陈绵绵一起。
“陈老师也跟我们一起去吧!你今天给我们介绍带路也辛苦了。”
陈绵绵没犹豫太久,笑着点了点头。
八九个人围坐一个圆桌,轮转着点了菜。范小越在旁边用纸巾把桌面重新擦了一遍,另一边有人要了开水烫碗筷,有人开始刷时事新闻,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忙了一天,终于有空看手机了。”
“我也是。消息都攒了一天没回了。”
对面有女生倾身过来,“小越,把陈老师碗筷递给我一下。”
陈绵绵刚想起身,范小越就伸长手臂递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