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福女(149)+番外
李青禾见状,道:“我们还是先看看另一座吧。”
这沾举人老爷的才气,也就能说服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她不信这套,还不如多鞭策孩子们读书。
于是许九又带着李青禾二人来到梧桐巷的一个宅子前,从外面就看见了一个石榴树,石榴还没成熟,果皮还是青的,沉甸甸地挂在树梢上。
许九打开门,李青禾跟方桃前后进入院子。
这院子很大,比刚才那家大,门口左边是一个花圃,上面种着几种颜色的句话,只开了一两朵,剩下的全是花苞,还有一棵在门外就看见的石榴树。
右边是一个葡萄架,架子底下帮着一个秋千,秋千的旁边还有一个圆石桌和四个圆石凳,很适合夏天乘凉。
院子门口是正屋,正屋的布局跟刚才那个房子差不多。
正屋的左侧是厨房和杂物房,右侧是两个房间,不同于刚才那个房子的是,正屋与两侧的房子之间有个三尺宽的距离,是通向后院的路。
后院比前院要小一点,有些荒芜,看似许久没有人打理过,值得称赞的是,后院居然有个水井,以后用水方便,方桃跟陈氏都不用每日去巷口挑水了。
李青禾对这个宅子比前一个满意多了,便问许九:“这宅子要多少银子?”
许九伸出四个手指,道:“这宅子要四百两。”
李青禾问方桃:“娘,这个宅子比先前那个大些,还便宜一百两,你觉得怎么样?”
方桃显然对这个宅子很满意,道:“我也比较喜欢这个,方便挑水不说,后院还可以种些菜,养些鸡。”
李青禾补充道:“菱儿铁定很喜欢葡萄架那个秋千。”
母女两商量一番,都觉得这个宅子比第一个好。
方桃便跟许九砍价,道:“这个宅子能便宜些吗,若是三百五十两,我们今日就买下了。”
许九一脸为难,道:“这个宅子不能砍价,原主人已经不在清石县城了,走之前就说四百两一分不少。”
母女两人也没有多失望,毕竟是真心喜欢这个宅子,李青禾一咬牙,四百两就四百两,便道:“行,我们今日买下这个宅子。”
于是三人又回答牙行,交换了房契和银两。
李青禾看着这房契,十分欣慰,她们一家终于在县城安家了。
把房契揣在怀里,她心情好得差不多想要挑起来,旁边的方桃看着也很开心,扬上去的嘴角就没再下来。
晚上,李青禾把房契给她奶奶看:“奶奶,我们买下一座宅子宅子了。”
陈氏接过房契,仔细看她双手有些微微颤抖,“好,好,我们在县城里总算扎根了,这多亏禾儿你。”
陈氏轻抚着李青禾的头。
李青禾拉着她的手,道:“哎呀,这又不是我自已的功劳,都是一家人努力得来的。”
一旁的菱儿不知道她奶奶跟大姐在干嘛,但是看得出她们两人很高兴,便也跟着笑起来。
李海棠被快乐的氛围感染了,翘起嘴角,低头绣着手里的帕子,帕子上,一朵紫色的菊花活灵活现。
第136章 新家
陈氏把房契交还给李青禾,道:“房契你收好,我去看个好日子,咱们就搬过去。”
李青禾收起房契,回到房间,想起周勤让她快点想个酒楼名字的事,便拿出纸笔,绞尽脑汁,在上面写了五个名字,什么“扶摇楼”“青云楼”“纤云楼”“细雨楼”“静水楼”。
然后再想一下清石县有没有重名的酒楼,半天没想到有重名的酒楼后,她才把这纸收好,明日再问问大家的意见。
虫鸟鸣叫,一夜无话。
清早醒来,李青禾走出房间,见到大家都还在,便把昨日起的名字都给大家看了,陈氏跟李海棠看不懂,就念给她们听。
“我觉得扶摇楼最好听。”小武首先表达自已的意见。
“我投青云楼。”小文说的。
“我倒觉得纤云楼好。”这是方桃。
陈氏:“青云楼吧。”
“海棠,你觉得呢?”李青禾见李海棠没发表意见,便问。
“啊?”李海棠不懂这个,不过见李青禾问她,她细细回味一番五个名字,开口道:“我觉得纤云楼好听。”
现在青云楼跟纤云楼都是两票,这两个名字李青禾都挺喜欢,想着不如抽签算了,就在这时,她瞄到一旁打哈欠的菱儿,哄道:“菱儿,你觉得青云楼好听,还是纤云楼好听呀?”
“嗯?”菱儿迷茫地看着自已大姐。
方桃好笑道:“你问她有何用?”
李青禾把其它三个被排除的名字都折起来,只露出“青云楼”和“纤云楼”,问菱儿:“你觉得哪个名字好,就指哪个。”
菱儿不识字,皱着小眉头,咬一会儿手指,便指向“纤云楼”。
李青禾见状,就把纸折起来,宣布道:“行,那就叫纤云楼。”
酒楼的名字就这么儿戏地定了。
吃过早饭,李青禾正准备去一趟城南,告诉周勤酒楼名字已经定了的事,李海棠就把绣好的两条帕子递给她。
“青禾,我昨晚才绣好两条帕子,你看看你喜欢哪一条。”
李青禾接过两条帕子,一条纯白的帕子边缘缝着淡粉色的细线,两朵淡紫色的菊花栩栩如生,她不懂刺绣,也不懂刺绣的针法对不对,只见这两朵菊花十分有神韵,像是活的一样。
另一条帕子边缘缝着淡青色的细线,一簇翠绿的观赏竹,生机盎然。
不由得惊叹道:“真好看,两条都好看,只是我比较喜欢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