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找官府,没征徭役,第一批西南过来的粮食,是一群“自发支援旱灾”的商人,自掏腰包送过去的。商人们分成三批,甲部分在当地组织人手,乙和丙一起前出探路,发现道路有问题,就直接聘了附近百姓平整道路,接着前往下一站,聘用新的力夫。
两边交接,押粮的甲休息,乙押粮,丙前往探路,甲休息好了朝前追……
路上也有遇见打劫的,但在第一伙人在路上死了一片后,就没人动手了。也有官员眼馋这批粮食,却无法做到一把将这么多人一块儿按死,只能作罢。
三批人轮换,粮车一路不停地前进,竟比朝廷往日送粮的速度都快得多。
这些商人如何乐意任凭驱策的?用官位换的。官营粮店并非西部一州的临时之举,这是长期全国的大事,最终必定会划归朝廷官员之列。不是所有读书人都精于科举,进身之阶就在眼前,谁能不牢牢抓住?
当然,他们需要更多的粮食。敖昱送走了小月亮,少有地叹了口气——去探寻新大陆的船,该回来了吧?玉米、土豆,或者红薯,带回来一个就好,更大可能是玉米。当然,巧克力能带来就更好了……
第二批大船靠岸了,下来的却都是黑衣黑甲,亮银兵刃的士卒。他们也没有骑马,包括将官在内,都各自背着行囊,甩开脚板快奔而上。仅有的车马,看样子运送的都是辎重。
近乎“轰隆隆”的脚步声,跨城而过,百姓吓得哭爹喊娘躲藏了起来。
但士兵过后,却是秋毫无犯的,还留下了十几个士卒,照顾惊吓之下,与家人走散的孩子。
“这是哪儿来的军爷啊?”别看只是过路没惹事的这等小事,对百姓来说却是稀奇事。其余士卒过路,可不得沿途薅点什么走?
“听说是西北少将军的虎贲营。”
“少将军?是‘那个’少将军吗?”
“就是那个少将军!”
“怪不得啊……”
将官不骑马的军队,靠着一双脚,却奔袭如飞。
元烈帝拿到了邸报:“日奔袭超八十里……”
从他们的行军速度看,其实这个超八十里,该写作近百里。
这可是虎贲军上岸后至少半个月,各地综合上来的邸报。换言之,连续半个月天天这么跑。不是短期的急行军,是正常行军速度。
元烈帝研究过兵书,也跟武将学过兵法,他清楚,行军速度是考验一支军队的重要标准之一。
是“行军”,不是乱跑。军队士卒必须保持一定的结构稳定,统一行动,稳定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最好能在到位后,立刻投入战场。
元烈帝脸色难看,说句不好听的,目前大楚境内,骑兵都没几支能跑出这种速度来的。
这还不是一两天的冲刺速度,这是持续了半个月,翻山涉水。
要是元烈帝问这些士卒怎么练出来的?
老兵答:“给少将军扛滑竿练出来的。”
新兵答:“跟在少将军身后一块儿跑练出来的。”
小月亮穿着麻衣短衫,背着自己的辎重——铠甲兵刃和铺盖,以及一大包裹点心。
就他现在那瘦削的样子,这一大堆,外人从后头看,就好像包袱成了精,长出了两条小细腿在自己跑。
这个“包袱精”的上头,还戳着一面红底“金”鱼抱月旗,这玩意儿以后就是他们的军旗了。
金色的大鱼极丑,长身子扭动着,两只鱼鳍夸张地伸展着,贪婪霸道地扒在了月亮上。
这是少将军的夫……夫君?给少将军准备的,他亲自画图,找了绣娘刺绣。确实很有些气势。
众人就看着这面旗子,跟在后头,一路前行。
陀安州,粮食过来前,老百姓就听说了事情。
就如太子所想,少不了人说“粮食本是赈灾用的,该白给咱们的,如何花钱买还算是好事了?”
“这就是有贪官,要贪咱们的银子。”
“该死的贪官!”“不能买的,买了都便宜了贪官!”
粮食进城,有大量士兵驻扎在城外,更有陌生的士兵直接押着粮食进城,更增添了百姓的敌意与惶恐。
他们刚进城,便有数个小队,各自出去了,每队都有两名伙计,且带着一口锣。
“铛铛!”“官营粮店!”“每月低价供粮!”“去衙门申领粮票!”
用的是当地的方言,嗓门够大,锣声够响。
老百姓——“不买,不能买,贪官骗咱的钱呢?”
“其实……还是能去看看,到底什么价钱的。”
“……”
第171章 心狠手辣小月亮
171
“要不一块儿去看看?”“不过, 他们店在哪儿啊?”
“我好像听见了什么……去衙门领粮票?”“哟,那我可不敢去了。”
一听去衙门,大部分好奇的人歇了心思, 但也有少部分胆子大的人去了。
这少部分人里, 在走到能看见衙门的大门口时, 又给吓走了一多半——好多士兵在那,都挎着刀,挺胸抬头地站着。
最初走过去的几个百姓, 都是一副哆哆嗦嗦随时拔腿就走的样子。
后来走过去了才看见, 有人举着一团黄色的破布条子召他们过去,问:“领粮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