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红火小日子(275)

作者:一耳清风 阅读记录

孟奎眉头轻轻一挑,脸上的带着得意的神情,语气欢快地道:“还是我告诉大家吧,周二叔家出钱修了村里到镇上的路,方便了周围几个村子的人进出。”

“宋大人说周家大义,造福乡里,此等善举一定要弘扬出去,叫走这条路的人,都记着周家的善意,就特意让下人打了石碑,准备立在新路上头。”

“以后只要有人走那条路,一看见石碑,就能知道那是咱们王家庄的人修的,大伙说咱们村是不是出了名人,咱王家庄是不是出名了?”

村民们对自己村子的感情还是挺深的,王家庄出名了,作为王家庄的村民与有荣焉。

“是啊,孟奎说得对,村里出了名,以后咱们走出去都更有面子。”

“那可不,不说以后,现在我回娘家,我娘家村里那些人就羡慕我能嫁到王家庄,好些人来打听咱们村里没定亲的后生。”

“我娘家村里也是,来问我好几回了,都是周家人有出息,咱们跟着沾光咧。”

大伙赞同地点头,可不就是沾周家的光嘛,从前王家庄可没这么受欢迎。

张氏立在一旁看了全程,暗中感叹,周家人眼光真是好,两个女婿都是好样的。

孟奎这么说一通,村里人谁不念周家的好,只怕是以后有好事,都自动当作是沾了周家的光。

和村里人说完话,在村里人注视下,孟奎大手一挥,领着一群人,继续敲锣打鼓往周家走去,留下村民们慢慢讨论。

周家二房的院子里,李氏正在屋檐下看着小孙子一摇一摆地走路。

元宵最近能扶走了,就想下地自己走,可他自己还走不稳,必须要人弯腰扶着。

李氏毕竟有些年纪在,身子骨比不上年轻人,一直弯着腰,她受不住。

万氏让周明远把屋里的长条凳子搬了两根放在墙边,让元宵扶着凳子练习走,这样的话,李氏就可以不用弯腰扶着孩子。

就是李氏老不放心小孙子自己走,生怕他不小心摔了,总是跟在元宵身后,伸出两只手护着他。

这时候妞妞派上用场了,她年纪还小,前几年没吃到什么好东西,个子一直不是很高,牵着元宵走正合适。

而且元宵如今最喜欢小朋友,只要妞妞姐姐在,他就一直笑呵呵的,压根不需要人哄。

第242章 眉来眼去

孟奎一行人走到院子外时,欢快的锣鼓声惹得元宵好一阵手舞足蹈。

李氏听见声音,跑到门口一看,见是孟奎,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笑容:“奎小子,你这是干啥呀?还敲锣打鼓的。”

“奶奶,二叔家出钱修了路,宋大人特意命人刻了石碑让我送过来。”再过两个月就要和清霞成亲,孟奎年后下过聘便跟着改了口。

“哎哟!这可是大好事!大丫头,快出来。”县令大人送东西来,那多有面子。

李氏忙不迭地喊着清荷出来,她一个老太婆处理不来这事,儿子媳妇也没处理这些事的能力,家里头只有大孙女行。

清荷方才在屋里就听见了锣鼓声,这会正好从内院出来:“来了,啥事啊?奶奶。”

到了门口听孟奎把事情一说,清荷心中一喜,宋大人真是个好官,还十分的善解人意,送东西送到她心坎上了。

既然是自家的好事,哪能让孟奎出钱,敲锣打鼓的师傅和抬石碑的人,清荷每一个都给了足足的赏钱。

“各位好汉,路远辛苦,这些钱你们拿着,吃两杯酒,去去乏。”金婆婆一边说一边将一个个灰色的荷包塞到众人手里。

请来的人掂了掂手中的荷包,估摸着怎么也有百来文,一个个喜得合不拢嘴。

不愧是大善人,给赏钱都这么大方。

送走其他人,清荷把孟奎留了下来,让他就在家里吃饭,顺便打听打听宋大人说的原话是啥。

能在二叔家吃饭,孟奎求之不得,金婆婆的饭菜,他做梦都惦记着:“堂姐,宋大人公务繁忙,他命人刻了石碑后就想找人送来,是我自己主动去接了这个差事,大人只说这样的善事应当多加褒奖,其他的没说啥。”

“好,我知道了,你去叫清霞和大嫂一块下来吃饭,我让金婆婆多做几道你们爱吃的菜。”清荷眼眸一转,宋大人没有具体的话,这其中的事她便按自己安排吧。

刘氏和周大伯上午忙了地里的活,中午又急匆匆地赶回了镇上,因此大房只有清霞和谭玉娇在家。

饭桌上,因着刘氏和周大伯不在,孟奎胆子大了许多,吃几口饭就盯着清霞看。

清霞被他看得面色发红,趁着其他人不备,伸腿踢了孟奎一脚,又羞恼地瞪了他好几眼。

孟奎一点也不怕,反而笑得更明目张胆,他媳妇真可爱,生气都比别人好看。

两个小年轻眉来眼去的举动,桌上其他人都发现了,就是没有明说,左右很快要成亲,玩笑打闹一下也没事,这说明两个孩子感情好。

感情好,日后成了亲,日子过起来才顺心,就是有什么磕磕绊绊的,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一次回来,孟奎没有在周家多待,吃过饭在家里举着元宵飞了一会高高,就赶着回了县里。

他走后,清荷就在院子里琢磨着怎么把石碑的事利益最大化。

她做修路这件事,本就有提高声望的意思,如今宋县令送了一张好牌到她手上,就看她怎么打了。

片刻后,清荷心里有了主意,她下午去找了村长王有富,让他明日帮忙送一封帖子到里正手里。

宋县令送来的石碑,她打算让里正来主持落碑仪式,时间就定在三天后。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