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知府(96)
“多谢公公。”杨约接过折子,毫不理会周围人探寻的目光,如同在书院时批改课业一般,一字一句读得不可谓不细致。
至末时,他方才抬眼,掠过徐易的眸光,迎上皇帝的眼神,俯身作揖,“民间常设粮仓以备不时之患,断无灾荒时再行播种之课,今日国券亦同理,且尚未落地,又无试点,风险如何,百姓如何,皆非定数。依臣之见,此事当徐徐图之。”
靖元点了点头,杨约将折子递还给太监,这才与自己的学生对上视线。这一眼只如蜻蜓点水,匆匆一瞥,此后经年,师徒日远。
姚温是告了病假歇在府中,他素来不喜太苦的东西,但从来不表现在面上,憋着口气将一整碗药闷下后,这才拿了帕子擦擦嘴角。
今日朝上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纵然姚温在家亦有所耳闻。只是听到行推国券一事时,他顿了顿,不知在思索着什么。约莫半晌后,他叹了口气,方道:“备车,去修撰府上。”
杨宅仍是老样子,杨约不似往日忙碌,却拿了本书借着光亮读得出神。听见脚步声,他连头也未抬,“寄言来了。”
“先生……”姚温见他这副模样,欲言又止。他往里探了探,曾经喜欢黏着先生的那人早已不在。
杨约道:“瞧你憋着难受,不如都问出来,让你心里也畅快些。”
姚温皱着眉,终于还是开口,“徐易他,是反对的意思么?先生从前应当也同他探讨过吧。”
杨约颔首,“道不同不相为谋,他此番提出的国券确实为可行之计,但……”未竟之言,杨约一时失语,一直带在身边的徒弟,他自诩为了解,可直到今日,他少见地怀疑起了自己,面前的人分明是熟悉的面孔,却格外陌生。
“徐易为人谨慎,处处藏拙,此番却跟着高游,崭露头角,反对改革,推行国券或许只是他的一重幌子。”姚温道。
而他们话里的主角此时神情冰冷,这些日子派出去的暗线传了消息,便是关于拂衣阁的。
他一一扫过纸上黑字,而后将它放到一旁的蜡烛上,烛火蚕食着这纸片,徐易瞧着纸片,思绪飞到遥远的过去。待到化为灰烬时,他方才回神,不自觉勾了勾唇角,“拂衣阁……”
“你有几成把握能推行国券?”烛光幽深,高游问他。
“一成也无。”徐易拢了拢袖子,高游抬眼打量他,“果然是师徒,都是一脉相承的莽撞。”
徐易品了口茶,“修撰他们所推行改革之事终将失败,我不过顺水推舟,献一条退路,也算全了一番师徒情谊。”
高游倾身上前,“你如何未卜先知?再说了,他不一定到时会承你的情。”
徐易笑道:“那是我家先生,朝夕相伴十几载,若是再不了解点他的性子,就是我这个学生的不是了。”
“你们俩倒是……”高游默了默,道:“你对你家先生也算用心良苦,缘何不告知他你的打算?”
徐易怔住,半晌,他摇了摇头,“先生是最光风霁月之人。”
--------------------
三次元事务繁杂,一月中旬后更新频率会快一些。
这几章时间跨度较大,本章已经是靖元八年。第二卷快要收尾,还有二十多章大概就能完结。
新文还在完善世界观,下次不写权谋了,难ing……
第55章 风华魂断了了算计,天难有情此心不易(六)
是啊,最风光霁月之人。
他又怎能把先生牵扯进这乱局之中。
爆竹声声,伴着门外孩童的嬉笑打闹,新雪覆旧雪,徐易猛然回过神来。
又是一年。
距离殿上争吵又过一月有余,礼部忙着准备祭天仪礼,各部亦进行年终核查收尾。皇帝按下推行国券一事,只说年后再议,但明眼的人都看得出来,皇帝不过是拖着时间。
可他自己的身子已然每况愈下,又有多少时间拖得起?
姚温披了斗篷,刚值完殿,他跨出了门,眼见着朱红色的宫墙蒙上一层白衣,姚温心下慨然,可心中百转千回,不知该如何说起,于是万千思虑,最终不过叹了口气,缓缓朝宫门外走去。
再说这段时间的高游并未闲着,他借着曾经高家的势力,加上联络变法的反对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势力。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在军队方面,皇帝兴许对高家太过放松,又或是为制衡内阁一派,竟让高家的一个子弟领了禁军里的职。
这倒是遂了高游的打算,他一点一点培植自己的心腹,在军中安插自己的人马,这期间,他也曾进宫中看望过皇后。
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他们之间隔着太多误会与血泪,两人时常相对无言,曾经的兄妹情谊几乎只剩下家族这一信念维系在他们中间。
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振兴高家门楣。
但小高后也冰雪聪明,她敏锐地觉察到高游的不对劲。
若只是为了保住高家,大可不必朝禁军伸手。高游这么做究竟是想要干什么?
她不敢再往深处去想,高游不说,她也不问。
除夕夜晚,家家灯火通明,宫中丝竹管乐,好不热闹,杨宅里,耿妈妈将刚出炉的饺子端了上来,却不自觉往门那边瞟,杨约见状,便道:“方才打发了人给他那送了一份。”
“今年不过来么?”年休前的最后一个朝会,下朝时,杨约逮住徐易问道。
这厮脚下跟抹了油似的,走得忒快,杨约费了老大劲才追上他,这地上又滑,杨约踉跄了下,徐易及时扶住他,杨约道了声多谢,便见徐易如触电般收回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