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笼(111)
那人蹲成一团,闭着眼,开合着干裂的嘴唇道:“什么粮?每人每天一碗米汤。”
李仁震惊,他并非没经历过灾年的公子哥儿,可赈灾没有这个赈法。
他着急地问:“那没来的人呢?”
那人费力地眨眼,左眼里都是淡黄的眦垢,说:“没来的?什么意思,没选上的?”
李仁敏锐地注意到了“选”这个字。
他还没来得及说话,那人便自顾自说下去:“没选上的就得饿死,现在这年头,哪还有一粒粮食,城外的树皮混着土吃,把树皮都扒光了…”
李仁按下心惊,问:“那兄弟你是怎么选上的?俺也不知怎的,稀里糊涂就被拉过来了。”
那人抬抬眼,道:“那你还怪走运嘞,要喝上这一碗米汤,俺们那多少人都打破头了。”
两人正说着,路的另一头忽然来了许多官兵,执着兵刃,把灾民们赶成一排。
李仁张望片刻,知道这是当地郡守要“表现表现”。
不过既然想表现,怎么还是只发米汤,难道安西真穷到这个地步了?
他和方才那大兄弟排在一块,远远见萧冉与刘郡守登上近侧的小楼。
李仁指了指,问:“那郡守都不管咱们?听说上京那边来了大人物了。”
大兄弟抬头看了一会,迷茫地问:“哪个是郡守?郡守不是在城外吗?”
第52章 君子
楼上的刘郡守扶着栏杆, 指向底下好不容易排好秩序的灾民,道:“安西多山水、少田地,原先虽也算不得富庶, 可也没有这样的大饥大荒年,如今安西的粮仓里还有十万旦粮食, 可灾民却有二十五万户,撑死能顶三天。邻郡的粮又迟迟不借给我们…”
萧冉打断了他的话:“为什么不借?”
刘郡守一噎, 一时没说出话来。
“他们不借, 郡守又为何不上书朝廷?”
刘郡守拼命拭汗, 林忱注意到他腰间没有带官印,挂着的两个香包看起来都很旧,且不是官员管用的款式。
“说来话长,安西多山, 因而也就多匪, 临郡通往安西的粮道上屡屡有盗匪出没, 因此运粮的事只能一拖再拖。”
萧冉唇角的笑淡而冷, 眸光掠过底下的灾民。
从她这里,能清楚地看见每个饥肠辘辘之人的表情。她看见他们一领到分来的米汤, 甚至来不及离开,立即就往嘴里灌去,每个人都用舌头把肮脏的破碗舔个精光, 恋恋不舍而又畏惧瑟缩地离开几步, 然而不愿回到那阴凉处,他们不畏惧潮热,仿佛多站一会肚子就饱了。
“原来如此, 那么安西总该有大户, 他们也不肯借粮吗?”
刘郡守腰弯得更低了, 磕磕绊绊地说:“有…有是有的…”
他都要撑不下去了,好在萧冉被底下的冲突吸引了目光,没有再问下去。
夕阳仍散发着余热,几个灾民喝完分来米汤,实在饿得厉害,于是蹲守在赈灾粥铺的外围,猜测必有人自己不喝带回去给家人,他们好趁机劫掠。
往年发生这样的事,官兵疲累,可能不会多管,但此时楼上众目睽睽,所有人都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
几个人刚一闹起来,就一同被扣住拖走。
林忱眉心微动,叹了口气,刚想提醒一句不要伤到人。
谁料方才还低头哈腰一问三不知的郡守突然凌厉起来,高声吩咐道:“维持秩序,不得伤人!”
他那苦瓜脸上的两道眉吊起来,整个人身子探出栏外,指挥了老半天,喊得脸红脖子粗。
萧冉也怔了,微妙道:“大人倒是有一颗爱民之心。”
刘郡守也许是累着了,神情只是有些悲苦和麻木,并没有接着打官腔。
他缓了缓,突然问:“常侍大人久在京城,知不知道那位成玉殿下是什么样的人?”
萧冉好不容易忍着没回头去看。
林忱的目光也向他扫过来。
“郡守是说,殿下有何喜好?”
刘郡守垂首,苦笑着摇了摇头:“即便我想投其所好,恐怕也拿不出能入殿下眼的东西。”
萧冉敲着栏杆,只觉得这团迷雾越来越怪。
假郡守,真山匪,还有满城的灾民,破落的大户,拿不出一粒米的官仓,安西这地方真是有意思。
“殿下啊…”她的目光还是往后绕了一圈,从林忱脸上擦过去,“不知郡守可曾听闻,前朝第一位皇帝年老时喜欢追求仙道,于是在皇宫中修了许多暗道,又在自己住的地方放了一位傀儡皇帝,他行踪飘忽不定,心思更令臣子琢磨不透,因此,底下的臣工日日提心吊胆,生怕陛下哪一日突然出现在自己身边。”
她语气戏谑,刘郡守却没有风趣的品质,还问:“果真如此吗,萧大人真是见识广博,我就从来没听说过这则逸闻。”
他嘴上先奉承出来,心里反应了一会,也没明白萧冉的话和他的问题有什么联系。
站了也有一会儿,只好请人先回去。
到了郡守府,第二日便要正式商议救灾事宜,刘郡守心思难定,还是决定请人吃点夜宵。
甜甜的酒酿丸子吃了一半,林忱正搅着里头的桂花碎。
刘郡守说:“实不相瞒,我有一事想先请示过萧常侍。”
萧冉点了点头。
“我想您也知道,安西这地方不算大,管事的官员大约只有十地的县丞,每两县并作一城,有巡示一名,再往上是郡里的郡丞、郡守以及京城派来的监管等。这些人明日都会过来议事,可我还想向您举荐一个人。”
萧冉喝了口清甜的酒酿,眼睫微动,问:“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