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家子弟考科举(102)

宁礼坤以为宁毓承的方法很好,毕竟涉及到钱粮,他还是顾虑重重,不得不多考虑一二。

“先且不提江州府可会开仓平粜,一旦放粮食的消息传出,不知多少人争抢。要是他们低价买入,囤积在手上,待高价时售出,就得不偿失了。”

宁毓承倒不担心这点,“祖父,能得到消息去争抢粮食者,他们并非为了吃,而是为了赚钱。天灾人祸,一向是赚钱的好时机,他们要是错过了,粮食又不是金银,可以放在手中。常平仓的粮食,我估计大半都是陈粮,他们留不住。”

常平仓的粮食,收进新粮时,一般会随之出陈粮。宁毓承相信,新粮陈粮这部分的差价,肯定是一本烂账。

宁利坤皱眉道:“商人重利轻离别,此事依仗商人,以及市坊,我还是不放心。”

士农工商,耕读传家是最清贵,在以农为重的朝代皆是如此。不过,比起等着朝廷赈济,由供需自由调节粮价要可靠百倍。而且商人心思活络,反应快,由他们出面,比起官府要可靠。

明州府与江州府遇到的问题,就是最简单的经济问题,商人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基本原理不变。

天灾人祸是惨事,有人会趁机发大财。只无法杜绝此事,毕竟比道德,道德虽无法具体量化,究竟是朝廷官府更无德,还是商人更缺德,彼此之间不相伯仲。

朝廷赈灾,最后灾粮能有多少发放到百姓手中,应当不比官员的良心多。在后世,这种事情也经常发生,毕竟人性复杂,变化不太大。

宁毓承委婉道:“祖父,人命关天,钱财都是小事了。”

宁礼坤脸色变了变,突然想起宁九先前倔强的神色,他说自己没错。

当年平水军之事,宁礼坤亲眼目睹,多年以后,他都不愿意再回想。

且明州府之乱,粮食价钱为何会飞涨,以宁礼坤对宁悟晖的了解,他要为此事担负起大半的责任。

商人重利,官员又何尝不是如此。平水军直接冲进山阴县烧杀,县衙的官吏死伤大半,县令最先被斩首。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天灾人祸时经常伴随着叛乱,要是明州府也杀出一股平水军,他的两个儿子都在还有孙女的夫家.......

宁礼坤抬手覆在脸上,用力搓了搓,让自己变得清醒了些。

“只江州府,明州府,若无朝廷的旨意,他们岂敢轻易开仓平粜?”

这才是此事最重要的一环,且最最难难为之处。若无朝廷旨意,敢随便动用常平仓的粮食,乃是抄家流放的大罪!

宁毓承默然片刻,道:“祖父,恩威并用。”

宁礼坤震惊住,重复着宁毓承的话:“恩威并用?”

宁毓承道:“是,恩威并用。恩,在他们的政绩。威则在常平仓,就是他们最大的弱点!”

第52章 ……

祖孙两人商议完对策,到了最后,在由谁前去明州府之事上出现分歧。宁氏族中能干得力之人,基本都在外当官做事。要是没甚本事,派去明州府也没用。

宁毓承打算自己前去,宁礼坤坚决不同意:“你三叔不会听你的话,路上不太平,你不能去。”

“祖父!”宁毓承理解宁礼坤的担心,但明州府那边才是关键。

“不行,你说再多都没用!”宁礼坤斩钉截铁道。

无论如何,他都舍不得让宁毓承以身涉险。宁礼坤道:“我自己去。”

宁毓承吃惊不已,道:“祖父,你身子不好,你如何能去。”

宁礼坤笑笑,很是洒脱道:“我这把老骨头,死了就死了。反正早晚你们都要丁忧,宁氏蛰伏沉淀一段时日,也是好事。”

“祖父,不该是这样算。只要是人,都不该如此算。”宁毓承心中难过,认真至极强调。

宁礼坤如何不懂,宁毓承讲的是“情”,血脉亲人之间的“情”。而非世俗规矩讲究的孝,更非仕途前程。

可惜,明州府江州府本不该到此般地步,皆因着,这世道,“人”少了些。

“我多带些仆从,与粮商一道前去。车上也不冷,睡上两天就到了。”

宁礼坤温声解释,“江州府这边,就留给你了。”

“好。”宁毓承见劝说无用,只能勉强应了。

宁礼坤收拾了下,宁大翁取来厚大氅,与宁毓承一起坐车前往府衙。

“前去芳草巷绕一圈。”宁礼坤吩咐道。

芳草巷临近瓦肆,巷子店铺林立,中等规模的粮食铺子,就足足有三家。

车夫驾车到巷子口,马车就慢了下来。宁礼坤掀开车帘朝外看去,人从巷子口排起,前面看不到尽头。

“祖父,人太多,你别下去了,我去看看。”宁毓承劝说道,宁礼坤的脸色不大好,点点头,“你也小心。”

宁毓承交代宁大翁伺候好宁礼坤,他跳下车,到粮食铺子前。

几个差役在周围闲闲巡逻,吆喝着买粮的百姓莫要抢占争斗,莫要引起混乱。宁毓承挤到前面,打听到了米面现在的价钱。

比起早间,米面的价钱,每斤都上涨了一文到两文。这点钱听上去很少,只是

半天不到的功夫,且米面是民生必须,百姓根本没有抗灾害的能力。

一旦家境稍微殷实的人家开始着手囤粮,定会造成粮食短缺。在后世时,粮食价钱震动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背后缘由皆是因为战乱。如果江州府因为恐慌缺粮,随之而来的,也将是战乱。

宁毓承走了几间粮食铺子,发现售卖的皆为陈粮。精细的米面,只摆了两小袋在柜台中。他心思微动,神色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