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不二臣(324)

作者: 游渔犹愚 阅读记录

“芷儿。”杨治中笑呵呵的,惯来疲惫的脸都焕发出几年前的荣光,他有些得意,偏要藏着掖着什么,只好自个乐一会,又道:“也算是给咱们淮越出口恶气啦!”

是谁出哪里的恶气,前一个是林言,第二个便是秦家军。这许多年秦家把淮越当自家后院,尸骨埋得,身上的银甲钢盔闪闪发亮,还有源源不断的粮草自四方汇聚。

叫杨治中他们几个老伙伴私底下笑话,只道是秦家自作自受。

不想脏污了自家驻军的地方,就对着临州死命糟蹋么?

搂一下即将滑下去的小女儿,杨治中脸上一对长尾巴的鱼久久游弋,只是鱼身细长,似临到老了又复还青年壮志。

杨芷看着父亲笑得眼睛都不见,自己也笑起来,心里却更好奇现今府衙里是什么模样。

京里的花都开了,淮越的府衙更是一派锦绣。当初沈大人许诺的功劳近在眼前,又加上南地淮越的前愁旧怨,整个府衙一通忙。

邓大人更是尤其勤恳,他暗自庆幸自己一早投了林言的好。当初躲事来了这艰苦地方,原想辞官告老也只如此,谁知这把岁数又

有了升官的指望。

淮越的各处都看死,冶铁的地方拆了,通风报信的商户斩了,堆积如山的粮草一早进了淮越百姓的肚子——秦将军不满,就叫他从南地飞过来吧!

邓大人撑着额头笑,笑着笑着,眉间又把手推高。他想起那战事,那笑里也掺了无可奈何的味道。

南地已经无可奈何,哪怕只少一个地方遭殃也好。

邓大人家族久在京城,也有自己的灵通消息,知晓林言在新君跟前又得托付,由此更愿意在淮越尽力,叫林言在京城也多顾念自己的好处。此刻他收到扣了林言印信的密函,虽心里嘀咕为何要往南城运粮,但还是愿意按照吩咐办。

至于那信函......邓大人望着白纸黑字良久,还是放在蜡烛苗上点燃。

他不留林言的把柄,也信林言的为人,信林言不会在将来给他留隐患。

去信几日,东西到南城又几日。秦向涛站在方将军跟前的时候,一应需要已经准备齐全。

京里的消息,他也在窦止哀那里听说。这会木着一张脸,后脑勺凉飕飕。

南城的驻军与南地不同,屋舍总比帐篷挡风。但这会秦向涛坐着,身后的窗户严丝合缝,他却总疑心有风漏进来。可离得近,又疑虑怎么传来喊打喊杀声。

说秦家通敌,这怎么可能?!他们连粮食都要断了还在御敌,凭什么受这样的罪名?!

可滔天怒意过后,他骨子里又钻出一道冷——好像一根寒针过早钻进脉络,这会被唤醒,顺着骨血游走。

他甚至能感受到那寒针走到哪了。

衣袋里已经空了,林言的信被窦止哀烧成灰烬,这护犊子的样子反倒令秦向涛心里一松。

——至少说明,他们是认真的,冒了风险的。

粮食兵马援兵,在后方都有,秦家却真的要被困死。

方将军是不是比在北阆时更苍老,秦向涛看不出来。当初在北阆,秦向涛跟方将军只打过几个照面,没什么忘年交的情义,反而因为现如今的局势无端矮上许多。而方将军也无意叫他评判什么,一双眼睛冷冽,在紧南的地方也刮着北地的风。

这一阵风更冷,连后脑勺的寒冷都不值得顾。

“你们说吧,我都答应。”秦向涛仍木着脸,扯谎出来的热伤风好像应验。混沌的脑海里夹了一首莫名的唱词,应当在哪里听过,当时没记,这时又从骨头里冒出来。

何人乱我心

江山随处埋诗冢,

终归我

不知陇上春几何。

记住了,听到了,又在这一刻摇散。方将军的声音在唱词中缩小,又在渐清明的脑海中放大。

秦向涛接过方将军手里的令牌,忽然道:“我祖母,还有母亲妹妹怎样了?”

“你母亲妹妹还安好。”方将军说这一句便止,他看着眼前的年轻的小将军,完全不怀疑他可能立下怎样的功勋。这样的人,如果一开始在他们一派,约莫会得到更好的待遇......可惜!

房间后面的窗户被猛烈吹开,冷风蹊跷地绕过秦向涛衣角,劈头盖脸朝方将军的脸上盖。

小将军未经这冷风,但他的肩膀已经过早地塌下来。

方将军和窦止哀的声音接连不断,编织在脑海,像母亲手里绣花的线。缠缠绕绕,最后只余下一个还算完整的图案。

“林言离开淮越时留了东西,原本就是为了支援前线,但我俩总归还是站在先太上皇一边。”两个人的声音,分不清谁,秦向涛只任由这声音响在耳边。

许诺的物资很值得回味,天光做了镜子,和秦向涛的脸一起发青。他踏过那道门槛,仿佛刚才是在志怪小说中的鬼市兜转一圈——得了金银财宝,却不知自己付出什么,甚至不知付出的东西售价几如何。

又值不值?

可惜林言的信被烧了,可惜他忘了把这件事跟父亲哥哥说,不然存下林言的把柄,之后未尝没有翻盘的可能。

天光云影渐渐透亮,再不和秦向涛一道,他看着手里的令牌,忽然笑。

可他若存了那样的心思,这会都令牌只怕也拿不到。

至少,至少秦家不用担一个通敌的名声——

第202章

新先生原该亲近

“你要说文史笔墨,不嫌弃我年轻,我还好与大人喝杯茶。但若说起武事,我是彻彻底底的外行,连一句‘纸上谈兵’也不敢当。”

林言对每一人都是这样讲,但太多人只管自己谈笑。他们绝不信林言在南地的战事中没有设计,就像他们不信林言手里没有太上皇留下的密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