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七福晋的幸福生活(282)
“太差也不至于带去蒙古剃羊毛吧。”
大福晋颔首,将自家爷一点也不含蓄的表达告知给众人,“因为成绩太差,学不明白,那还不如去剃羊毛,起码还有点用处。”
宝敏:“……”
这样也行?
动手劳作代替智慧学习?这个新式学堂是不是点错技能了?
“他们觉得,既然不愿意动脑子那就动手,要是动手也动不明白就早些让家人领回去,好吃好喝供着。”
大福晋:“当祖宗养着,实在不行还能当猪养。”
宝敏:“当猪就算了吧。”
“猪这么可爱,罪不至此。”五福晋抱着团圆坐在桌子边,见怀中的小孩快要将堆叠着的积木推倒到桌边,又赶紧给人捞回来。
“也是,不过他们能去蒙古真是好。”
宝敏羡慕道:“我也想去,不过七爷不给我去,硬是让我等他。”
“谁知道等到什么时候去?”
五福晋从团圆口中拯救下一块木头,“起码给了你承诺的时间,既然说会去那就是会去,着急也没用。”
“唉……”
宝敏脑子里面闪过无数种关于羊肉的做法,最后毁于自己还在京城。
今天是来请安的日子。
太后这段时间对五福晋颇有怨言,其中不乏有五福晋离开五贝勒府,去新式学堂居住的原因在,但中间因为有五阿哥调节,倒也没出什么大事。
五福晋带着团圆来,也是想要带个护身符。
宝敏抬头看向站在上头的成嫔,嘴角一扯,忍不住同五福晋说道:“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今日你珍重。”
团圆咿呀一声,学了个菩萨。
五福晋回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各位娘娘怎么看都来者不善,能活着出宫,就是胜利。
第121章
太子妃当上女子新式学……
太子妃当上女子新式学校的校长后,既没有耽误后宫事物的各项处理,也没有放下对新式学堂的管理,上手以后,她将新式学堂建设的理念与宝敏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再在胤礽的确定下,让新式女子学堂之后也能够成为朝政参与的一部分。
当厚重的册子上面写满太子妃的理解,外面日头正热,蝉鸣在不大的院子里面拉扯着,像是一声接一声的警笛声。
太子妃并没有将新式学堂当成政绩在做,而是期望着这所学校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属于自己的色彩。
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的见解在女子之中,没有人会比三福晋更为精通。
曾因为各自身处位置不同,而可能在政治上面有所争斗的两人,在面对女子求学时,都往后退了一步。
不想多出力的三福晋最后还是成了女校的诗经的讲解者,她不经常去学校,但每次上课都人满为患。
宝敏在家中将手中仅有的各种农作物传播出去,好在有国家报纸跟胤祐各地推广种植打出来的名声,原先还要补贴钱才能够推广出去的农作物,现在成为了农民们极力追求的东西。
私人农庄无法承受住这么大量的需求,宝敏连忙去信给胤祐,告诉他——“准备将庄子上面出售农作物种子的事情挪到农部。”
农耕大国,种子掌握在私人手里面自然不可行,宝敏担心自己要真是将所有的种子都攥握在手里面,要不了多久就有人给康熙写奏折告状。
与其这样,不如扔到农部,农部的各位爱怎么做怎么做。
不过转移给农部的种子和秧苗大多是先前已经成熟散发出去的,至于后头从系统里面掏出来的种子,还攥在手里面。
宝敏并没有要将这些种子全部都放到农部的意思,而是准备等到出海的航船回来。
那个时候才好将自己从系统里面掏出来的种子掺和到里面去。
下桃县有了前半年的成功,现在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养殖加农耕为一体的生活模式。
而在下桃县不远处的工业区,现在也形成了不小的规模,除了大大小小的纺织厂,后续更是将一条龙的布料织染都放到了那边。
宝敏看着账册上面源源不断进来的钱,又很快将这些钱投资到别的产业里面。
例如儿童启蒙常用的铅笔,铅笔虽然看着简单,但是在清末后期铅笔仍要从海外大量进口,
让国外吃尽了甜头。
只是这次宝敏并没有自己出面开设工厂,而是跟太子妃合作。
太子妃在改造女子新式学堂过后,觉得慈幼院的孤儿们也应该接受教育。
不仅如此,出现在民间的蒙学教材吸引了她的注意力,使唤人买回来,拿回来给格格和十五阿哥启蒙,效果要好于皇子学请的夫子。
太子妃自己琢磨许久,才让人去探求蒙学教材背后的推广者是谁。
最后找上了宝敏。
太子妃将自己的想法告知给宝敏,“民间的孩子不求多读书讨论政治,但基本的识字还是应该有的。尤其是近几年了,京城中出现的外国人越来越多,难免有些人不懂被他们蒙蔽了双眼。”
宝敏点头,“我们这些读书识字的尚且都会受到外界的蒙蔽,更何况子民呢?”
“你说,外面来的那些外国人,从他们嘴里面说出来的话,真的百分百可信吗?”宝敏知道这个时间点,外国大陆上正在疯狂激进地进行革命,甚至产生了不少先进于后世的科技。
继续“一叶障目”下去,就算她如今有系统帮助,能够追赶上,那后面呢?
太子妃轻捧着茶杯,轻呡一口,朝宝敏摇摇头,“都要听皇阿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