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黎大巫有点刑(137)
桑绿:“怎么了?不对吗?”
“我也不太清楚,阿札说是就是吧,她肯定是没错的。”
桑绿警觉。“以前,有过这种仪式吗?”
梅姐:“小时候听阿麽说起过,什么全身画符好祭魂。”
桑绿皱眉,梅姐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祭魂?还是借魂?”
“啊,记不太清了,好多年了,哈哈哈哈,桑桑,阿札肯定不会害你的,听她的就是了。”
桑绿没了来时的轻松,抽回手用力擦了擦字迹,根本擦不掉,满怀心事地跟着笑了几声。“梅姐,我们下山吧,寒气重了。”
“哎。”
两人下山,路上闲聊。
梅姐:“小时候一到晚上我们就上来,阿札总是跑在最前面。”
桑绿不停去抹字迹,心不在焉的回她。“晚上?”
梅姐搂着她的手臂,往路的大拐角拽。“你瞧。”
此处偏离崖壁的正对面,却离崖壁更近,没了沉闷的水汽遮掩,崖壁缝隙处似乎有东西?
桑绿打开手机摄像头,放大,崎岖缝隙里,密密麻麻全卡着树枝。
黑黢黢、寸草不生的地方,能生出树枝来?
“那是什么?”
梅姐神秘笑着。“一到晚上,就会发光呢。”
萤火虫飞过,刹那间长出满壁的植物,不是真正的植物,好像是……
桑绿目光一凛,是人骨!!!
——————————————
“乐书记,您好。”
乐清与人握手。“林法官太客气了,我们差不多同年,要不互相称名字?”
眼前的女人是乐清大学同学的妻子,林琳,经熊吉介绍得以认识。
林琳张不开口,乐清只是年纪与她相仿,但背着一屋子的功勋,年纪轻轻就是一市之长,自惭形秽之余更多的是尊重。
乐清看出她的为难。“这次是我麻烦嫂子帮忙了。”
林琳见她开始谈论案子,马上道,“家里老爷子没退休之前在江淮大学教历史,对民俗民风很感兴趣,你一说巫山方言,我想想这附近也只有他了。”
“你也知道,二十多年前的卷宗,找起来就是大海捞针,我家这老爷子没什么别的本事,这一口方言是研究得透彻了,真要找巫山翻译,法院早年大概率也找他。”
乐清难得显出几分喜色。“这比找卷宗效率高太多了。”
“进来吧,他就在家呢。”林琳带着乐清走进单元栋,狭窄的通道尽头微微发亮。
乐清人高马大,得稍微注意着才不会被杂物碰到。
林琳按下电梯,有些不好意思。“这边是当年学校分的房子,老校区了。”
“不换个地方?”外面杂草丛生,应该很久没人管理了,一个老人住在这种地方还是挺让人担忧的。
“哎。”
林琳一脸不想提的模样。“老爷子教历史,也爱捣鼓点收藏,家里有点钱全部都投进去了,我爸死得早,要不是我妈撑着,我小时候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乐清笑笑。“嫂子夸张了。”
两人坐电梯直达顶楼,有一户半米高门槛的人家,突兀呈现在眼前,林琳出了电梯后往旁边一拐,走上楼梯。“还得往上一层呢。”
推开大门,乐清拎着补品的手顿住了,这哪是房子,这就是天台啊!
天台不算小,但很野外。大部分面积种着蔬菜,掐得差不多了,只剩梗,右手边靠墙围了个小池塘,没鱼,左手边有个厨房,露天的。
林琳指着远处阴雾遮挡的巨型人像。“他当年死活要分这天台,因为能看见江淮大学的**?像。”
乐清大笑。“要是我,我也分这天台!”
“就是说哇!你这娃娃有眼光!我这孙女还不愿住这,这儿风水多好。”一身材高大的白发老人从屋内走出。
乐清这才发现靠近门的旁边有一个不算宽但很长的房间,两扇崭新的大木门拉出一条缝隙,仅仅够一人进出。“林教授,久仰。”
“爷爷,这是我…朋友乐清,来看看你。”
“我一个糟老头子有啥可看的,啥事直说吧。”
乐清喜欢这样的直肠子,三两下将案情说了一遍。
林教授年纪颇大,但身板格外挺拔,眼神也明亮,一番回想,说出的话也很有说服力。“这么多年我协助公安法院也做了不少次翻译,但涉及巫山人的案子几乎没有,他们不怎么和外界人打交道,更别说杀人这么大的案子了,要是真有我肯定记着。”
乐清心沉了下去。“那您认不认识别的翻译人?”
“丫头,江淮就屁大点地儿,懂巫山方言的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这么多年还不知道都死了没。”
乐清暗叹一声,或许阿婆的案子自始至终都没有立过案。
林琳像是想起了什么。“爷爷,你的巫山方言是跟哪位叔叔学的来着?”
“哦哦!什么叔叔,那老小子比我还大,死得比老子早而已。”
林教授一拳头打在手掌上。“有了!是有个案子是巫山人作案,还是那老小子搭的桥,但后来撤案了。”
“撤案?!”
乐清脑海里闪过无数种可能性,停了二十年的棺、古怪的长灯、住在石洞下的阿婆……“为什么撤?”
“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当然要放嫌疑人走啦。”
“您还记得嫌疑人叫什么名吗?”
“好像……好像是金什么拓?”
“金玉拓。”
林教授恍然,眼睛瞬间亮了。“是是是,就叫这名儿!”
第71章
秋雨一落,寒气席卷暑意,低温是迟早的事。屋檐滴答,湿透走廊栏杆,走廊堆积的柴火少了一大半,浅浅垒到窗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