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羽衣仙子(20)CP
他还有一点小小的私心,要展示身体内面,无非是要做出肌肉、血管、骨骼和关节等身体组织,以前在学画画的时候,画室的老师教过一点人体结构的知识,但都很笼统,学院的艺用解剖学也要到大二才会给绘画专业的学生开,在这方面,正在修系统解剖学的阮钺要比他更懂。
如果以要做作业为借口,去找阮钺请教,阮钺肯定不会拒绝,那么也就可以趁此机会缓和一下两个人的关系。
他很高兴,立刻网购了一个小小的纺线机,还有各种纤维原材料,包括棉花、羊绒、牦牛绒,甚至还差点去敲对面住户的门讨人家家里的狗毛。
做手工的过程非常治愈,能排除所有杂念,甚至连最近和阮钺闹的矛盾也忘了,就这么一点一点学会了怎么纺线,又仔细比对了各种纤维的成品效果,但他毕竟没进过解剖实验室,从来没见过真的人体标本,还没想好怎么才能做得既逼真,又有艺术质感。
他拿着纺好的几种线去找阮钺,问他如果想表现“身体内面”,应该用哪一种材料来做比较好。
阮钺正在卧室看书,听了他的问题,首先发问道:“你说的‘身体内面’是什么意思?‘内’到什么程度?表皮以内?真皮以内?浅筋膜以内?”
谈意惟眨眨眼睛,说:“就,肌肉那层吧……”
阮钺把正在读的书扣在桌面上,显得有点无奈,抬起头对他说:“我可以帮你找点教学视频看看,科学性上我能帮你把关,但质感的话,既然是艺术作品,我觉得还是你自己把握比较好。”
谈意惟点点头,说哦,好吧。
他有点失望,觉得阮钺对自己还是不冷不热的样子,也不知道这一场别扭什么时候才能闹完。
以前怎么没发现阮钺这么难搞?他默默腹诽道。
周末,谈意惟的新生导师组织了见面活动。
新生导师制度是江滨大学近几年才开始实行的,说是为了帮助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找到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具体施行方式是将学院内的大一新生分为十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较为资深的教师,定期组织各种活动,为组员答疑解惑,提供个性化指导。
院里的各位导师也性格各异,见面会的形式各不相同,严肃一点的,尤其是搞理论的老师就喜欢开读书会,当场给组员赠送自己的或者自己老师的大作;而爱玩一点的,就会带学生们去看戏剧、看电影,甚至爬山、吃火锅,轻轻松松地玩一场再解散。
谈意惟的新生导师是搞绘画创作出身,个人偏好也很明显,这一次带孩子们出去,是去拜访一个很有名望的“大师”。
这大师以前是画中国画的,曾经是江滨画院的院长,退休之后,却跨界去搞了当代艺术,并以70岁高龄又成了装置艺术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他的工作室在三林山的半山腰上,三林山海拔不高,就位于江滨市的老城区一带,附近景点极多,环境绝佳。
导师唐居强亲自开着车,带着一组八个学生上了山,中大型的商务车行驶平稳,有人降下了车窗,只见山间云雾缭绕,松涛阵阵,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好像把每个肺泡里的空气都淘换了一遍,让人有种多呼吸一口,就能多活一年的感觉。
同学们都很兴奋,等到了地方,争先恐后地一个接一个跳下车,跟着导师一起进了一座挂着“听鹤小筑”牌匾的建筑,只见一个穿了一身白,衣摆飘飘绝像太极服的老头迎了上来。
老头瘦得干巴巴的,留了一头雪白的长发,含着笑与唐居强有力地握手。唐居强五十多岁了,面对大师也是一副极其仰慕的神情,嘴里寒暄地说着:“张大师,最近身体还好啊?过来叨扰,真是不好意思,没打搅您休息吧?”
老头笑眯眯,极其和善的表情:“哎呀,讲什么打扰不打扰的啦,我喜欢年轻人来看我,你们一定要多来!常来!”
说完,他几乎被皱纹挤在一起的眼睛望向唐居强身后,在年轻的学生们脸上扫视了一圈,最后停留在戴了口罩的谈意惟身上。
在进门之后,为了显得礼貌,谈意惟把帽子拿掉塞进了书包里,露出被压扁的头发、弧度优美的眉毛,毛茸茸的特别可爱。
老头收回眼神,邀请诸位落座,并且特别热情地泡上了一大壶好茶。
第14章 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
张大师的“听鹤小筑”里,有很多花卉。
外间的会客厅,几乎像个大花房,矮几上挤挤挨挨搁满了花盆,墙上也到处是绿色藤蔓。谈意惟一走进来,尽管隔着口罩也觉得鼻子很痒,他捏了捏口罩的鼻梁条,又隔着熔喷布揉了揉鼻子,忍住想打喷嚏的冲动。
会客厅没有椅子,在矮几边是散漫排列的许多蒲团,张大师亲自沏了茶,有点眼力见的同学立刻站起来,拿起茶壶给各位都倒了,才回到位子上盘腿坐下。
谈意惟不喜欢盘腿坐,只觉得大腿小腿都发麻,正忍得辛苦,就听到张大师开口,热情地请大家尝尝他春天亲自去茶园采的茶。
三林山确实是著名的龙井茶产地,张大师有个朋友就在山上经营茶园,唐居强一听这是大师亲手采摘的茶叶,立刻不得了地“哎呀、哎呀”叫了起来,捧着手里形状别致的茶杯,一边说着“今天来得巧,来得巧”,一边小心翼翼地品了一口。
学生们见状,也纷纷双手捧起茶杯,轻轻吹散茶水表面的雾气,认真地品味起来。谈意惟左右看看,觉得不能显得太不合群,只好摘下口罩一边的耳挂,拿起茶杯,但还没把水喝进嘴里,先连着打了三个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