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大东北,知青靠刺绣风靡全村(11)
指了指其中一间,她说,“这间我和葛素娟住,算女生宿舍,你们可以和我们一起睡,也可以挑个空房间住。”
“不过我需要提醒你们,靠山屯的冬天很冷,雪季漫长要烧炕。你们要是自己住的话得多准备点烧炕的柴火,不然熬不过去。”
周秋雨看向易迟迟,很明显,她想和易迟迟一起住。
对此,易迟迟表示拒绝。
“我自己住。”
她不习惯和人同睡,何况她这具身体太差了,她需要空间给自己调养身体。
胃不好,肺也不好。
调理阶段会出现咳嗽的现象。
再者熬药的时候味道也太大,对人不怎么友好。
真和人同住了,麻烦一堆。
王楠对此接受良好,见易迟迟要自己住,她也没说什么,而是看向周秋雨。
“你呢?”
周秋雨也不是知趣的人,易迟迟都说了自己住,她自然不可能厚脸皮赖过来。
“我很你们一起住。”
她看了,王楠她们睡得炕挺大,空出来的位置还挺宽裕,可以睡两个她还有空余的地方。
王楠嗯了声,“那你进去整理吧,我带易同志挑房间。”
不需要挑,易迟迟早就看好了。
她指着面积最小有炕的房间道,“我要这个房间。”
王楠愣了下,“你不选个大点的?”
都自己住了,换她的话肯定选个大房间,好歹住的宽松点。
“这个就很好。”
大了有什么好的,后续还会来知青,她可不想和人同睡。
王楠哦了声,“那你收拾吧,我去看看周同志。”
“好。”
原主在家做惯了家务,原生世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易迟迟继承了她利落的手脚。
没用半个小时就将房间收拾了出来,行李也规整了出来。
刚拿了罐子出来,知青院里的几个知青回来做晚饭了。
易迟迟的粮食补贴还没下来,先吃他们的。
等领到补贴了再还给他们。
晚间9人坐在一起吃饭,知青点老大哥白琛代表王楠他们讲话。
“我们来自天南海北 ,有缘在这里相聚!我希望大家日后能团结友爱组建成一个大家团。”
他慷慨陈词,滔滔不绝。
言辞间充满了情感和热情。
然后,他做了最后总结,“我要说的就这么多。”
“这顿饭是特意为易同志和周同志准备的欢迎宴,菜不怎么好,还望你们别嫌弃。”
饭菜其实不差,虽然都是素菜,却胜在数量多。
主食是大渣子粥和黑面馒头。
馒头按人头数蒸的,个头挺大,不用担心吃不饱。
易迟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闻声笑道,“我们感谢都来不及,哪里会嫌弃。”
她真诚道谢,周秋雨也跟着说了谢谢。
然后,知青点第一顿饭开始了。
众人边吃边聊,一顿饭的时间足够易迟迟摸清楚他们的底细。
老大哥白琛是江城人,66年下乡,今年21岁。
家里八个兄弟姐妹,他不上不下排中间是被忽视的存在。
工作找不到,对象没有,知青下乡政策出来后,他选择下乡替自己谋出路。
第10章 卖个关子
坐他边上的男知青叫巫永飞,69年知青,年24岁,江城人。
戴眼镜的祁扬同江城人,69年知青,22岁。
然后张云浩,69年知青,18岁,京城人。
周亚东,69年知青,20岁,赣州人。
葛素娟和王楠都是68年下乡的知青,两人都是18岁,同学。
得知周秋雨才14岁,葛素娟他们眉头拧了起来,却也没说什么。
而是转移话题道,“这段时间正在忙秋收的事,吃好饭你们俩赶紧洗了好好休息一晚,不然身体会扛不住。”
“嗯。”
两人点头。
周秋雨搓搓手,问,“我们以后是不是一起吃饭?”
葛素娟他们面露难色,不是很乐意。
主要这姑娘太能吃了,虽然年纪小个子小,这个饭量却有些离谱。
一大碗大渣子粥加一个大馒头,就这她还没吃饱,把菜全部扫空了。
搞得他们都没怎么吃饱。
“看你们自己高兴。”
老大哥白琛将选择权下放。
周秋雨再次看向易迟迟,被她行注目礼的易迟迟面色平静。
“我就不跟你们一起吃了,等我明天找队里借粮食还你们。”
王楠来了兴趣,“你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吃呀?”
比起周秋雨,他们更乐意和易迟迟一起吃饭。
饭量正常,吃饭不吧唧嘴也不爱用筷子在菜碗里翻。
周秋雨……
算了,不提也罢。
易迟迟叹息一声,“容我卖个关子,日后你们就知道了。”
此时的王楠他们不是很理解这话的意思,但翌日晚上,他们懂了。
早上前往大队部报道后,易迟迟人就消失了,再次出现是晚上。
他们从地里回来时,她正蹲在院子里煎药。
满院子的药味。
不难闻,却也不好闻。
“你生病了?”
葛素娟凑了过来,一脸担忧。
易迟迟嗯了声,“这药我需要喝一段时间,饭食要忌口。”
“你这样确实不能和我们一起吃。”
也不知道什么病,会不会传染?
她面色有些为难,一副不知道该不该问的样子。
张云浩没这个顾虑,他直言不讳道,“易同志,你这个病过不过人?”
这是问她会不会传染的意思。
满院子的人耳朵都竖了起来,易迟迟没生气,而是笑了笑。